《黄叶闲谈》
行既趋乎上阶,业每新于日异。笃行固一,业相繁多。先圣以九法表之,令行者无栖故窠,日新乃德,甚可追也。今示定相,亦曰止相,当然应有之过程如次:
一、 内住:即念住,摄外攀缘,离内散乱,最初系心故;
二、等住:即续住,于所缘境相续而转,微细系缚渐略故;
三、安住:或失念,或驰散,能复敛摄故;
四、近住:收摄失念,及驰散已,能如理安住;
五、调顺:思维定生功德,乐察烦恼过患,令其调伏心不散乱故;
六、寂静:于粗寻思烦恼,能起正念,断除令心不流散故;
七、最寂静:于极寻思烦恼亦能断除,或时失念率尔现行,亦能治伏,如是等过,令不更起故;
八、专住一趣:于所缘境,恒常相续而行功用故;
九、等持:于所缘境,恒恒相续,无功用故。
是九相者,修定行人必经之程,得等持已,心一境性,即时身心轻安,名为得止。止者定也,行人证此轻安,即得定也。然此亦有四胜相,恐学者昧而不察,得少忘全,特开四法,检其伪真:
一、头项似重,而无损恼;
二、遍身如风,内触妙乐;
三、身内如满溢状;
四、于诸烦恼乐断能断。
止既得已,由此起观,曰妙胜观。以外道例,止共而观不共。盖外道有止而无观,纵曰观,非此之观也。
观亦开二门、六事。二门者,一、正思择,二、正极思择。正思择缘尽所有性,正极思择缘如所有性,此复依六事而行,观察如次:
一、义,谓于所缘,依圣言教而明了其义;
二、事,谓由义所指之一切事;
三、相,谓所缘之事,思维其自相及共相;
四、品,谓依义及不依义,所得善果恶果;
五、时,谓于过未现决定如此;
六、理,理又开四:
(一)、观待道理。以观待而自明(如烟起而知有火);
(二)、作用道理。以作用而自明(如笔墨人作用而成字);
(三)、证成道理。以证得而自明(如饮茶已而渴解);
(四)、法尔道理。不待证而自明(如三加二等于五〕。
既得止已,依轻安力起分别观。观法虽多,我空观最为殊胜。所以者何?以此观者,能破根本我执也。如是分别思维,因止以观,因观以止,有时全止无观,有时全观无止,有时观止双忘,有时止观共显,时时增上,了体明静,所观能观,一切不系,内心外境,了不可形,而当人在此过程之中,所见如虹如电,如日月,如流星,胜境劣境,光影非光影等一切境界,不舍不取,无憎无爱,一一消归自性,乃曰观果。
上说杂摘经论,百中仅一,行人但企于此,曰观曰止其庶几也。然略而未及者,止观之前行资粮,并正行时之助行,与断除沉掉之方便耳。宁可忽乎?权开三法,次略说之:
(一)、未修止观前应具之资粮备预不虞,先哲所钦,矧应具之资粮乎?诗曰:“乃裹糇粮”,唯识于斯,特立一位,曰资粮体,固不可忽也。今依论摘四:
一、地随顺,上文已粗说,即得爽垲之地等;
二、戒清净,戒如筏,舍筏何渡?
三、远离欲欲如系,离系乃行;
四、应决定三见:
(1)、出离见,人天六道,善恶诸业,皆为有漏,决不染不着;
(2)、菩提见,即觉也,行人当净佛国土,成就众生,难行能行,决不推诿;
(3)、空见,一切法因缘而生。
(二)正修止观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