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静心录之十 序说·序跋增补-4
生之言始也,乃取其少年未定之论,尽而去之”;另一方面又耽心“先生之文既以传诵于时,欲不尽录,不可得也。自今尚能次其年月,善读者获可以验其悔悟之渐。后恐迷其岁月,而概以文字取之混入焉,则并今日之意失之矣”。所以采取“两是而俱存之”的办法,以“文之纯于讲学明道者为《正录》,余则为《外集》,而总题曰《文录》。疏奏批驳之文,则又厘为一书,名曰《别录》。夫始之以《正录》,明其志也;继之以《外集》,尽其博也;终之以《别录》,究其施也。……问难辩诘,莫详于书,故《正录》首,次《记》,次《序》,次《说》,而以《杂著》终焉。讽咏规切莫善于诗赋,故《外集首赋》。次《诗》、次《记》、次《序》,次《说》、次《杂著》,而《传志》终焉。《别录》则卷以事类,篇以题别,先《奏疏》而后《公移》”(均见钱德洪《刻文录叙说》)。

    以上是编类,至于目次,钱德洪则遵循王阳明“此编(指《阳明文稿》)以年月为次,使后世学者知吾所学前后进诣不同”(同上)的遗训,“以日月前后顺而次之”(钱德洪《阳明先生文录序》),以使善读者能体悟阳明的“悔悟之渐”。

    因此,由钱德洪所编订的《阳明文录》,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全书》不能称其“全”。因为《全书》的主要内容是《文录》,而《文录》中一概不收与阳明思想体系不符的论著,至少王阳明早年“泛滥于词章”,继则笃信朱子格物之说的“未定之论”,均被钱氏删去了。其他据钱氏自己说,凡阳明“应酬诸作”,亦“多不汇入”(见《全书》卷二十九钱德洪序)。所以《全书》除《上国游》外均为阳明三十一岁尤其是四十岁以后的作品,仅《正录》一百五十七篇中,四十岁以后作品就有一百五十篇。可见,编者的目的,并不是要收集阳明的全部著作,从而如实地反映阳明思想的发展过程,而是想把《阳明全书》作为王门及整个社会的教科书,以达到正心明道的目的〔九〕。

    第二、编类不能称其“善”。因为钱德洪以己见选编“纯于讲学明道”者为《正录》,“余则别为《外集》”。若以时间为界,钱氏的原则是:“自辛巳(一五二一年,阳明五十岁)以后文字(即所谓《晚年定论》)厘为《正录》,已前文字则间采《外集》而不全录。”(《全书》卷二九钱德洪序)。辛巳年,是王阳明在南昌开始揭示“致良知”学说的时候。尽管实际上钱德洪并未以辛巳年,而是以己巳年(一五零九,阳明三十八岁)为界进行编类的。但己巳年是阳明居贵阳讲学而开始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提出与朱子分庭抗礼的“知行合一”说的时候。因此,可以说,钱德洪的编纂原则是按照王阳明思想体系的建立期(一五零九年)尤其是完成期(一五二一年)来进行分类的。由于钱德洪只顾区分“晚年”与“早年”、“定论”与“未定之论”,而不顾全书体裁上的统一,因而给读者造成了许多麻烦,加之后来补刻的《文录续编》,使全书在结构上显得更加杂乱。因此,明代王畿编的《王文成公文选》,道光六年丽顺藏板《王阳明先生全集》,清代俞嶙编的《阳明先生全集》,日本承应二年编的《王阳明先生文录钞》,民国二十四年编的《王阳明全集》等,都在分类结构上对《全书》作了适当调整和改编。

    第三,目次排列能够称其“佳”。因为钱德洪不仅依年月顺序编目(主要是《正录》和《外集》部分),而且大致按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发展阶段分卷。譬如他把《正录》卷二(今《全书》卷五)断自正德辛巳年,就是以“良知之说发于正德辛巳年”(《刻文录叙说》)为根据的。这样就使读者对王阳明中后期思想的演变过程一目了然。至于所录诗赋,亦基本上按照王阳明生平活动为序,从弘治十五年以刑部主事告病归乡作《归越》诗,到嘉靖六年平广西思、田之乱作《两广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王阳明全集之二(静心录)简介 >王阳明全集之二(静心录)目录 > 静心录之十 序说·序跋增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