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今古茶器与饮茶风尚-2
冲饮三四遍,其茶之汤色、香味才恰到好处。而绿茶中的高级西湖龙井,在选料时采摘细嫩,为一芽一二叶,要求芽长于叶,芽叶均匀成朵;碧螺春,则要求于每年清明前后三四天开采银芽显露的一芽一叶初展,每斤茶叶,约需6万个芽头,极其精细。如饮此等高级茶叶,若以沸水冲泡,势必因水温过高,反将芳香鲜爽的佳茗冲老,失去其应有的韵味。所以,冲饮高级绿茶时,用85~90℃的热开水冲泡比较适宜。
4.茶具使用方式与观汤色、嗅茶香之关系:古人论饮茶及现代人论饮工夫茶,都十分讲究在品茶时观汤色,嗅茶香,品其味。无疑这是在探寻品茗时那种清心、逸情、幽雅的意境。所以,在设工夫茶具时,专门设置一个小型的闻香杯。将冲泡好的茶汤从小型砂壶中先倒入闻香杯中,供品茶人观其色,闻其香。然后,主人再以关公巡城方式,向大家斟茶、品饮。
古往今来,人们对茶器茶具的选择和使用,向与时代的饮茶时尚、饮茶习俗有密切关系,而对于茶具的使用方式,也反映了人们对茶学、茶性、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的程度。当前人们使用茶器茶具时,有些弊病应予改进;如有的将茶叶投入暖水瓶中,再以沸水直接冲沏多见于办公场所与一般会议;有的用保温杯沏茶;有些人喜爱独自使用小型紫砂壶以口直接衔壶嘴饮茶。上述这些方式方法,都不可取。前两种冲茶方法有损于茶性,使茶失去应有的香气与韵味;后一种方式似更不可取,以这种方式饮茶,不论饮用的是什么品类的茶,都没有观汤色,闻茶香的过程。而且,由于各色茶质不同,有的茶粉尘、杂质较多,直接饮茶,也往往容易将杂质饮入口中,不利于健康。即使是个人独自使用的小型砂壶,还是将冲好的茶倒入小型杯中,再饮为妙。
家庭日常使用砂壶饮茶时,在茶品的选择上,在一定时间里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为宜,如用同一茶壶饮茶而不时变换茶品红茶、花茶、乌龙茶等就会使茶壶内壁所蕴藏的茶叶之香味变得较杂。而用瓷壶沏茶,尽管茶品变换较多,只要每冲烫洁净,就不会受此影响了。
十三、古代茶器具趣名集释在明太祖下诏废团茶、改饮叶茶之前,由于饮用之成品茶与茗饮方式不同,饮者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不同,在烹饮茶时所使用的器具也不同,古代饮茶器具,不仅品种多、各司其职,而讲究茗饮之道者,还给这些器具命以十分别致的雅名、浑号,饶有意趣。兹据《古今图书集成·茶部》所载,录其二十七件,并作简要注释,以供茗饮爱好者共欣赏。
1.苦节君——湘竹风炉。盛行于宋代。以精细毛竹搭配制成的方形煎茶风炉。以耐高温的泥土搪其内,用以防其炙燃。苦节君者,谓其虽每日受火焰烤炙,仍以其素有贞心雅操而能自守也。
2.建城——藏茶箬笼。用以将日常不饮用的茶品封存于高阁。箬笼者,是以“箬竹”编织成的竹笼。箬竹,茎中空细长,叶阔大,茎叶可供包物、编织等用;笋可食。出江浙及闽广地区。江西人专用其叶为茶罨,云不生邪气,以此为贵。
3.湘竹焙——焙茶箱盖其上,以收火气也;隔其中亦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4.云屯——泉缶·陶制容器,以盛煎茶用之泉水。
5.乌府——盛木炭竹篮,为煎茶之资。
6.水曹——即瓷缸或瓦缶,以其贮存清水,供洗涤器具之用。
7.鸣泉——煮茶罐。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所列二十四件茶器具,是以“鍑”来煎茶;到了宋代改用点茶法,所以用罐或铜瓶煮茶或点茶。
8.品司——编竹为簏,收贮各品茶叶。簏者,竹箱。
《楚辞·九叹怨思》:“淹芳芷于腐井兮,弃鸡骇于筐簏。”
9.滤尘或曰沉垢——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