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今古茶器与饮茶风尚-2
七、宋代崇尚建窑黑釉茶盏黑色陶瓷,始创制于东汉晚期。经两晋、南北朝、隋代到唐宋时期,已成为独具一格的民间生活气息很浓的陶瓷珍品,在国内外颇受人们喜爱。
今福建省建阳县生产的黑釉茶盏,就是沿用古代黑釉陶瓷制造工艺制作的。由于黑釉中呈现出黑蓝色或浅棕色流纹,犹如兔毫者,称之为兔毫釉。因宋代茶具一般使用盏,故通称建窑生产的黑色茶盏为兔毫盏。宋代是建窑黑釉陶瓷生产的鼎盛时期,当时与定、均、哥等名窑齐名。兔毫盏或兔毫杯为陶瓷茶盏中之珍品。
兔毫盏造形精巧大方,口大底深,胎骨较厚,釉彩凝重,黑而润泽,纹理清晰,富有典雅的民间风格,今存于国内含台湾省的宋代兔毫盏的品种有:兔毫天目盏,其特色是,在盏之外部临近盏底处与盏里面临近盏口边缘处,均有两个白毫般的亮点,犹如双目炯炯闪光,故称兔毫天目茶盏;曜变天目茶盏,于黑釉中有大小斑点相串,在阳光下,随着角度之变化而呈现出五颜六色之光亮闪烁者,称曜变天目茶盏;油滴天目茶盏,于黑釉中隐有银色小圆点,状如水面油滴者,故名。经考古学家发现,在古建窑旧址出土的黑釉陶片中,于盏底可见“进琖”二字的阴文或苏东坡体刀刻“供御”字样。
宋代为什么崇尚建窑生产的黑釉茶盏呢?这同当时上自天子,下至漕司、文士茶人赞赏、推崇贡茶品格和品茶、斗茶风习有密切关系。宋徽宗曾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
苏轼在《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此诗句说明在南屏山谦师道人斗茶时,亦是使用为时人所崇尚的兔毫盏。
曾在宋仁宗朝1023—1063后期任福建漕司监制贡茶事的蔡襄,在他奉旨修撰的《茶录》一书中,对黑瓷兔毫盏同品茶、斗茶的关系就说得更明确了:“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即今之福建建阳县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燲〔xié〕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宋代,上自皇帝、宫廷以权贵,下至茶人庶士,尽皆崇尚“茶色贵白”蔡襄语的研膏茶。而当时建安北苑御茶园所造之超级贡茶,如“龙团胜雪”、“白茶水芽”,均以细嫩茶芽,用十六水茶坯研磨工序在十六次之多,每研干再加水,周而复始、七宿火茶坯入銙后用文火烘焙七昼夜而制成。
所以,宋代文人雅士、里巷茶人斗茶、品茶时,多千方百计地搞到珍贵的贡茶,并用名贵的建窑黑色兔毫茶盏,以期同其色胜似雪乳的茶汤形成鲜明对比,为品茗、斗茶凭添美感和情趣。
据资料所载,建窑所产的黑色茶盏,不仅为国人所喜爱,其名声远播海外。日本镰仓时代按:约相当于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即1165—1189年来中国浙江天目山佛寺留学的僧人,每获一建盏携回本国,均视为珍宝,称之为天目釉。以后天目釉成为黑釉的代名词,至今被日本收藏家视为国宝。据《中国的陶瓷》一书的记载,建窑黑瓷还远销欧洲,其价值每于黄金相重,且供不应求,弥足珍贵。
八、明太祖废团茶与茗饮器具之革新从唐代大历年间陆羽创造煎茶法,到宋代仁宗年间,逐渐为点茶法所代替,在饮茶器具上亦相应地有了改进,总的发展趋向是从繁到简,品种质地,从较粗制向高档精制发展。
陆羽创制规划的系列茶器,有些已为其他茶器所代替。如唐时煮茶之“鍑”,为体型较小的“铫”或茶瓶所代替。
宋初陶谷在《清异录》中说:“当以铫煮之甚佳。铜铫煮水,锡壶注茶次之。”宋蔡襄在《茶录》中说:“瓶要小,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民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