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名茶 一、绿 茶-7
设备先进,成品茶外形与内质均具独特风格。
该茶生产已有30余年历史。浙江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精湛的制茶工艺,向以出产优质绿茶着称于世,是中国绿茶的主产省。以中国土产畜产浙江茶叶进出口公司经营的珍眉绿茶,其外形苗秀似眉,色泽绿润起霜,汤色碧而明亮,香气高而久长,滋味浓酽鲜爽,是绿茶中的珍品。1986年在第25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中,这家公司的天坛牌特级珍眉荣获金质奖;1992年在第31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中,这家公司的骆驼牌特级珍眉再获金质奖。浙江珍眉绿茶,除销往上海、北京、西安、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外,已出口美国、荷兰、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45.黄山毛峰黄山毛峰,属绿茶类的今古名茶。产于中国十大游览胜地之一——安徽省歙县黄山境内。黄山产茶历史悠久,据《徽州府志》记载:“黄山茶始产于宋之嘉佑仁宗年号之一,1056—1063,兴于明之隆庆穆宗年号,1567—1572。”
《黄山志》载:“莲花庵旁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明代钱塘人许次纾在《茶疏》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论述历史名茶时写道:“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温,故都宜茶唐人首推阳羡今之宜兴茶,宋人最重建州。”“近日所尚者,为长兴之罗岕,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与岕雁行。次甫亟称黄山,黄山亦在歙中。然去松罗远甚。”又据陈椽教授在《安徽茶经》一书中考证认为,黄山毛峰的起源是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先由该地谢裕大茶庄符带收购的一小部分“毛峰”运销关东;于1913年前后,华北、山东等地的茶商前来黄山一带收购“烘青”。毛峰的生产随之有了发展。1926—1937年间为旺盛时期,年产达100担以上。后毛峰生产一度中断,到1940年至1949年才恢复生产。新中国成立后黄山毛峰又得到很大发展。至1957年时生产一至三级毛峰已超过100担,裕谷庵等出产的特级毛峰已超过二百斤。
黄山毛峰,产于素以奇峰、劲松、云海、怪石四绝而闻名于世的黄山区的桃花庵、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慈光阁与歙县东乡的汪满田、木岑后、跳岑、岱岑等地。这里的气候温和,年均气温为15—16℃;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高谷深,林木密布,云雾迷漫,湿度大。茶树多生长在高山坡上、山坞深谷之中,海拔高度一般在700米以下,四周树林遮阴,溪涧纵横滋润;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保水力强,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磷钾肥,为乌沙土,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芽叶肥厚,持嫩性强。
毛峰茶的制作工艺:黄山毛峰分为特级和一至三级。一般以特级为代表。三级以下便是歙县烘青,歙县烘青也比其它地区烘青质量好。清明至谷雨前采制特级名茶,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当地称之为“麻雀嘴稍开”。鲜叶采回后即摊开,防止湿闷,并进行拣剔,一切操作轻巧,不伤芽叶,去除老叶、茎、杂,保持芽叶匀整、纯净。当天将鲜叶制成毛茶,做到现采现制,减少有效成分损失,以保持香高味厚。以晴天采制的毛峰品质特佳,阴天次之。
杀青用深底平锅俗称桶锅,下锅温度为150℃,火温先高后低,每锅投入鲜叶约半市斤,迅速用手翻炒,双手交替进行。特点是“五要”:手势要轻,翻得要快,扬得要高,撒得要开叶子落下犹如天女散花平铺锅面,均匀着热,捞得要净每次翻捞叶子不留余叶在锅,避免留叶着热过度,枯焦化。杀青至叶质柔软,青气消逝,熟香初现,这时降低锅温,在锅壁上将叶子抓捏几下,起轻揉和理条作用。而后要立即起锅,借助竹制茶杷,将杀青叶扫入篾盘,抖散热气,进行下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