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人的文献”:用德国话来说,就是无聊小说和加法运算,——取代了结构布局);代替了杂乱无章和过渡性的“激情”;“深邃”代替了混乱,代替了芜杂的特征。
〈126〉
克制和补救现代性的特效药方:
1.随着中止娱乐而来的真枪实战,实行义务兵役制;
2.提倡民族狭隘性(头脑简单,万众一心);
3.改善营养(肉食);
4.不断提高居住区的卫生和健康水准;
5.要让心理学居统治地位,使其高于神学、道德学、经济学和政治;
6.在要求和履行的“责任心”方面,要体现军纪(夸奖不会再有了……)。
〈578〉
认识论本身的道德价值:
信仰理性——为什么不怀疑呢?
“真实的世界”应该是善的世界——为什么?
虚假、变幻、矛盾、斗争被斥为不道德,因为要求进入一个没有这一切现象的世界;
构想出一个先验的世界,以便给予“道德自由”一席之地(在康德那里);
辩证法乃是通向美德的道路(在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那里:一目了然,原因在于诡辩术被认为是通向非道德的途径);
时间和空间是合乎理念的。因此,在事物的本质里面存在着统一性,这样,“罪恶”没有了,弊端没有了,不完美性也没有了——为上帝辩护。
伊壁鸠鲁否认认识的可能性。因为,他维护作为至高价值的道德(以及快乐主义)。奥古斯丁干了同样的事,后来是巴斯噶(“衰退的理性”),为了对基督教价值有利;笛卡儿蔑视一切变化的东西,同样也看不起斯宾诺莎。
〈33〉
出现悲观主义的原因:
1.迄今为止强大无比的生命和前途无量的欲望惨遭谴责,因此生命诅咒自身;
2.人的与日俱增的果敢精神和怀疑的勇气,认识了不可替代的生命本能,并且向往生命;
3.唯有对冲突毫无所知的极平庸者人丁兴旺,高等的种类生不逢时,反而作为蜕变产物自惭形秽——另一方面,平庸者却自命为目的和意义,盛气凌人(——谁也无法回答“目的”何在——);
4.不能感受痛苦、不安,局促和忙碌持续增长—整个频繁的活动即所谓“文明”的形象化日益变得容易,面对这种庞大的机体,个别人会变得气馁,屈服。
〈380〉
1.歪曲历史原则,为的是叫历史证明道德估价;
a)一个民族的没落和衰败;
b)一个民族兴旺发达和美德;
c)一个民族的鼎盛时期(“它的文化”)是道德水准的结果。
2.原则上歪曲了伟人、伟大的创造者、伟大的时代;人们硬说信仰是伟人的功业:但是,不假思索、怀疑、“非道德”、允许放弃信仰等,都属于伟大的特性(凯撒、腓特烈大帝①、拿破仑;但也包括荷马、阿里斯托芬②、达·芬奇、歌德)。
①腓特烈大帝(1712—1786)——普鲁士国王,也译为弗里德里希大帝,即后来的老弗里茨。——译者
②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50—前388)——古希腊悲剧大师。——译者
人们总是避而不谈主要问题,即这些人的“意志自由”——
〈894〉
我所反对的东西:只知一般中有非凡的种类发动战争——而不知常规的持续存在乃是非凡价值的前提。譬如,女人尽管不特别需要博学,但她们却想完全改变自己的地位。
〈274〉
道德是何人的权力意志?——自苏格拉底以来的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