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31-35
含糊的。鲁迅的生年我当时还真答错了,C君竟也没有答上来。另一类则是极开放的题目:让你就自己读过的一篇作品最有感触的一点写一段文字之类,最后竟还出现了这样的题目:如果郁达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代拟一篇授奖词。没有任何强制我们写他观点的题目,这大约也是我不大记得他讲授内容的原因吧。

    第34节:先生 文/陈恒舒(4)

    我上的最后一节现代文学史是2003年4月中旬某个星期四的下午,当时quot;非典quot;已经袭来,大家都有些怀疑那天下午的课还能不能照旧。平日爆满的教室那天大约只坐了三分之一,而吴晓东先生仍按时赶到了。他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了教室前面相对的两扇窗户,说现在非典闹得厉害,要注意通风。然后走上讲台,说,今天还能来这么多人,我觉得很开心。然后先不入正题,而是讲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外文学经典中的瘟疫和疾病,最后谈到了加缪的,说大家去读读吧,一切瘟疫都是可以战胜的。大家都听得很兴奋。我说我正看索尔仁尼琴的《癌病房》,吴先生哈哈笑道,别看那个,那个太恐怖了。在这之后的大约第二天,我离开了北京。此后吴先生所讲的,我都没有机会聆听,只是上网的时候听一些仍坚守学校的同学零零星星地转述。据说鲁迅那部分讲得极精彩,然而我竟没能听到--这或许是我大学四年里最大的遗憾之一。

    钱理群

    我2002年入校的时候,老钱刚刚退休。我们都以为自己无缘听这位名声显赫的quot;鲁迅研究专家quot;讲课,然而quot;现当代文学名篇赏析quot;的课程计划发下来,老钱的名字竟赫然在列。这大约是老钱在北大课堂上的谢幕之作。记得那天是个阴天,寒风在窗外呼啸着,电教的灯光颇有些昏暗,整个教室一派肃穆,甚至有点阴冷。曾经看过一些人回忆老钱的文章,说老钱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多么不顺心的事情,一到讲台上就精神焕发情绪激昂,而且总是乐呵呵的,越讲越开心,甚至常常朗声大笑,他讲课往往是用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听众。此言不虚。老钱这次讲的是,通过讲鲁迅的人生哲学。老钱果然讲得极投入极起劲,没过多久就讲得满头大汗--不是因为紧张或者热,是因为讲得太带劲了。他大声地朗读着中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句子甚至段落,讲道《腊叶》一文中quot;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quot;这个奇特的比喻时,还瞪大了眼睛,不停地拿手比划着--如此投入的表情让我终生难忘。

    几个月之后,老钱又回来了。这次是一个大型讲座,题目是quot;毛泽东与鲁迅的几次相遇quot;,地点在英杰交流中心。我和C君提前了一个多小时,一边啃着包子一边赶过来,到了才发现门已经锁上了,工作人员说里面人已经太多了,正在协调。当时已经是深冬了,北风肆虐,但门外仍聚集着一群执著的听众,而且越聚越多,有人甚至振臂高呼:quot;我们要看钱理群!quot;把门捶得咣咣响。等门开了,我们踉踉跄跄地挤进去,刚想跟着往楼上挤--因为讲座本来是安排在楼上的一个小房间里进行--但突然有通知说由于人数太多,讲座改在一楼的阳光大厅内进行。我们赶紧奔过去,发现大厅还是空荡荡的,就赶紧拣了第一排靠中间的位置--用C君的话就是quot;头版头条quot;的座位--坐下,然后回头一看:楼上的人正像瀑布一样倾泻下来,门外的人正如潮水一般涌入,转眼间能容纳几百人的场子就座无虚席了。但还是有人不断地涌入,座位旁的边边角角也都挤满了人,第一排座位与讲台之间的空间整整齐齐地码了三排人,后来连讲台的边沿也坐了一圈。晚上7点,一束强光打在红地毯上,老钱明星般地登场了。场下掌声雷动,老钱一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寻找北大简介 >寻找北大目录 > 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