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营口的风采
车的飞奔中,他用极生硬地quot;汉维拼quot;语言与我频频对话。我却仍然难润其妙。仿佛他是在询问我quot;口内quot;的风士和人情;当他发现我总是瞠目困惑时,竟连连喊出quot;奶共空包代quot;--那是问我到这里来quot;几天了?quot;我却作着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

    虽然语言不通,成了我们交流感情的障碍;但,享受地板车的乐趣却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个大约5岁的小巴郎子,深深的眼窝,大大的眼睛,宽宽的额头,戴一顶紫红色半旧的方块帽--维族老乡,即使在酷暑,亦然戴帽;成年男人们还戴毡帽,堪称一奇--我问驾车老乡quot;几个巴郎子?quot;

    quot;四个。quot;他答。

    quot;还有古斯巴郎?quot;

    quot;三个!quot;他答着,回首望望我,诡谲地一笑。大约是感到了自己的生儿育女与基本国策有悖,他颇有点面赧地摇摇头。我也为他的多子多女而忧心地轻轻叹息--计划生育政策,大约是对于偏远、少数民族有所放宽。不过,象这位驾车者如此之quot;宽quot;,恐亦不允。在库尔勒的街头巷尾,总可以看到成群的小巴郎子和古斯巴郎。日前,我们到一位叫肉孜什么的维族老乡家中作客,她只有41岁,还是一位小学民办教师,竟也是儿女5位。她在小院子中摘葡萄、香梨招待我们时,进来的邻里中,小巴郎子、古斯巴郎大大超过了他们的父母辈。库尔勒人很好客,无论是在维族村,还是进维族老乡开办的店铺,对于我们这些远道来客他们总是热情备至。那位叫肉孜的小学教师听说我们想入户采风,竟一定激请我们坐到她宽大的炕上,拿奶茶、摘鲜果;她的5个儿女竞还换上了新衣服出来迎接;一位邻居还送来了新出灶的馕(一种特制的面饼),要我们品尝。就连那位驾车带我们观光半日的老乡,当我quot;周游quot;完了,付给他预先商定的车资时,他竟再三谢辞。以至,在我们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真想坐着他的地板车穿越茫茫戈壁滩!

    新疆谈吃,总是离不开牛羊,还有马奶。我无意恭维,但也绝不敢贬低。我只觉得十分别致、有趣。

    到乌鲁木齐的当天晚上,朋友盛情地说:quot;用新疆风味,为阁下接风。quot;我还疑为是烤羊肉,我可有点偏见,很怕那个膻辣味。但主菜上来,竟是大大的盆中盛着大块大块的羊肉,肉色粉红、汁呈银白还露出骨尖,我挺了一下脖子,还是领受了盛情。啊!味美极了:异香扑鼻,鲜嫩烂熟,除了爽口的孜然味而外,我担心的膻辣味竟丝毫不觉,香而不腻,烂又舒口,美极了。惹得我们手抓筷夹,频频quot;出击quot;,主人不得不再重一份!吃得油手油口,才想问品名,朋友告知叫quot;手抓肉quot;我们为这个名称哑然笑了:原来吃时由于味佳,忘形地动了手。既叫quot;手抓肉quot;,方才感到quot;动手quot;并不失大雅,故笑。

    手抓肉的享受,使我改变了意想中的偏见,对新疆种种风味,都起了跃跃欲试之念:在乌鲁木齐的小吃一条街上,我购了一客羊肉抖洋葱的烤包子;在库尔勃的僻巷,我去吃一盘用羊肉汤煨透了的抓饭;在天池游览区,我排着长队等一片胡饼烤馕;在白杨沟风景区,为一客quot;拉条子quot;(一团面拉成绒毛线一样的面条)我几乎误了旅游车;在吐鲁番,我追着两个提大肚子壶的小巴郎子(小男孩)走了半条街,才喝一杯马奶酥......

    口福是如愿以偿了,但洋相也出ttF少。就说在吐鲁番喝马奶酥吧,由于语言不润,只好一角一角地给小巴郎子添纸币作为询问价格,弄得市场管理员还疑为我在骗孩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寻觅在微山湖上简介 >寻觅在微山湖上目录 > 营口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