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节 一个比较:坚定的童贞和永远的童年
拥有各自独特的禀赋、品性和遭遇,并由于各自大同小异的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置身于异质的伦理-人际关系网络之外。这些前辈或同时代的优秀精神和心灵,对卡夫卡来说既意味着教化,也意味着示范。如此,在那个领域纯粹的对话中,在某种天才式的自我锤炼中,他可能会达到quot;全有quot;的极致——他的收获可能令常人难以想象,他可能会变得格外富有。与人类历史上或现实中伟大而纯粹的精神对话,会让卡夫卡知道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获取,如何避免落入平庸,如何解决quot;影响的焦虑quot;,如何去出类拔萃,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爱欲,从而把他quot;全有-全无quot;的命运展示到一种壮丽的极致。

    前进吧,饥饿的牲畜,假如道路前方有可吃的食物,有可呼吸的空气,有自己的生活,即便是在生命停息之后也在所不惜。伟大的统帅,你率领民众,率领绝望的人们穿过任何别人都寻找不到的、被雪封盖的山道。是谁给了你力量?是谁使你心明眼亮?叶廷芳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60。

    当然,这样一种壮丽本身,多半还是要被落上quot;全有-全无quot;的投影。巨大而无神的罪感、庞杂而阴郁的虚无感,意味着被动性和消极性,并始终暗示着垮掉和放弃的危险。然而,也正是无神的罪感和阴郁的虚无感,使得卡夫卡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全是为了此岸的生活。在他眼里,这生活意味着不在烟里就在火里。生活的各种形式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果说要不放弃,那也不过意味着避免从烟里跑到火里。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的是,正是无神的罪感使得卡夫卡对生命本身的展开或补偿格外关注,对此岸的生活格外关注。无论这此岸之生活是烟还是火,它是卡夫卡所关注的全部世界。这种关注与宗教的关怀有着本质的不同,然而,就这种关注的绝对性和纯粹性而言,就关注者的执着、就关注者为之消耗的心血和生命而言,它与宗教关怀又并无二致,而且,它同时还可能具有着生活性和艺术性的quot;肉体性quot;。这种quot;肉体性quot;的实质,我们在第三章第五节末尾已经提到过了,那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具体生活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各种形式的琐碎、悖谬或荒诞:如迟疑不决,揣揣不安,左右摇摆,三心二意,反悔无常,自我分裂等等。就此而言,卡夫卡的独特之处只是他比常人表现得极端、充分而全面罢了。我们已经并将更充分地看到,事实确系如此:正是卡夫卡对此岸生活之绝对和纯粹的关注保证了他生命和创造中的quot;肉体性quot;,并内含了——无论是否罪感或肮脏、恐惧或渴望——人性的quot;体温quot;。有必要指出,这一点向我们展示了卡夫卡与克尔恺郭尔之间又一重大的差异。

    卡夫卡和克尔恺郭尔都由于童年的不幸而在此岸的生活中不安、恐惧与颤栗。正因为如此,他们都格外执着于自己的精神创造,格外执着于自己的quot;神化工程quot;。就此而言,如果把他们与常人相比,那么可以认为,这两个人都是在追求不朽,追求永生。然而,这两个人面对quot;两人世界quot;时的差异,却使人意识到他们之间存在着今世和永生、此岸和彼岸的对立。

    相对说来,克尔恺郭尔属于彼岸,事实上他自己生前对此即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自身命运、禀赋、天才和使命极为自觉,对自己与时代各自的特质和差异明察秋毫。他明确知道自己属于彼岸。正因为如此,他生前对自己作品的发表和出版格外在意。父亲留给他不少的遗产,除维持基本生活外,在他有生之年全部被自费的出版事宜耗尽。即便在写日记时,他也想到这些日记有朝一日可能会被后人读到。与克尔恺郭尔不同,恐惧与颤栗没有使卡夫卡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地狱里的温柔简介 >地狱里的温柔目录 > 第四节 一个比较:坚定的童贞和永远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