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四节 学术巨人的消失
的人而言,李济的考古学著作都是必读的,直到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是这样……很可能有人会批评他没能显示出理论上的全能本领,指责他在晚年没能够甚或不愿意更多重视瓦尔特·泰勒的‘结合法’。但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考古学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在达到最高学术典范这一点上,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随着他的过世,一个巨人消失了。”

    就在李济去世24年后,台湾岛内传出了有关石璋如病逝的消息。据《联合报》2004年3月19日报道:

    被誉为“考古人瑞”的第一代中国考古学者和中国考古学泰斗、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石璋如,3月18日上午10时52分因心脏衰竭,在台湾国泰医院病逝,享寿104岁。

    石璋如不但是中国考古学的奠基者之一和中国考古学泰斗,也是台湾当代考古工作的奠基者,他的逝世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第一代画上了一个彻底的句号。

    石璋如一生展现了一个学者的“韧性”,他在70岁以前发表的著作都是单篇的研究,但在70岁以后却开始发表著作,愈老愈努力,愈有成就。据说,石璋如在生命晚期仍对大陆充满眷恋,对学术充满雄心,他在病中的梦话常是安阳、小屯等地名,或是与考古伙伴在田野工作的情形。在后辈学人的眼中,石璋如是一位“一生唯一念”的学者。

    在人生的晚年,躺在病榻上的石璋如,梦中经常回到安阳小屯继续他的发掘工作,于清醒时分也经常忆起他在大陆走过的山山水水,特别是抗战八年万里流徙越过的高山大川。他没有忘记四季如春、花鲜果艳的春城昆明,还有那敌机轰炸的凄惨情景;更没有忘记避住了六年之久的四川李庄板栗坳那留下了他生命印记和温情的山间民居;没有忘记扬子江尽头那滔滔江水和滚滚波浪给他带来的澎湃激情——当然还有那融入他血液中的山野田畴与乡土人情。就在去世的前三天,石璋如托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存恭,把最新出版的《石璋如先生访问录》(南按:陈为访问者之一)拿到医院的病床前,用颤抖的手亲笔签名后,叮嘱陈氏把这部有大量篇幅记载抗战时期史语所与自己在长沙、昆明、李庄居住、生活、工作内容的回忆录,寄往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人民政府,以示对这块土地与人民的感激、怀念之情——这是石璋如在临终前所留下的最后笔迹,也是与祖国大陆最后一次交往,而联结的终点,则是承载了他青春和梦想、永生难忘的——中国李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南渡北归3:离别简介 >南渡北归3:离别目录 > 第四节 学术巨人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