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术巨人的消失
样从芸芸众生的视线中消失了。
朱家骅入葬33天后,即6月18日,董同龢随之而去。石璋如说:“董同龢先生是我们同辈之中最聪明能干,也最用功的人,常有自己的主张,连傅先生也说服不了他。在抗战大后方,他还是副研究员的时候就获得过杨铨奖学金,可见才气之高。”石氏所说的董获奖金之事,是在四川的李庄。那时的董同龢可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心高气傲,大有紧随傅斯年“目空天下士”的气势。可惜天妒英才,不幸患了肝癌,未能挣脱死神的召唤,至堪扼腕。
董同龢走后5个月的11月23日,董作宾先生也过世了。石璋如说:“恰逢美国总统甘乃迪(肯尼迪)遇刺身亡日,我们说董先生是大人物,能与甘乃迪同日过世。董先生的身体底子并不坏,只是不爱运动,而且董先生既忙着《大陆杂志》社的事,又担任所长,去香港任教回台又担任甲骨文研究室主任,事情非常忙,因此同仁曾劝他装假牙,但他忙到没有空去。牙齿不好就吃不好,连带消化不好影响健康。董先生要是早日治好牙齿的问题,身体就容易养好了。”
作为同乡兼同事,一起共事几十年的石璋如,可谓对董作宾有深透的了解。但世间的事往往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董作宾可能意识不到一个牙齿的问题竟引来这么多麻烦,且引得死神找上门来纠缠不休,最后竟把命丢掉。不过,石氏之说也只是一家之言。据董作宾的儿子、曾给蒋介石当了几十年御医的董玉京说,董作宾在此前许多年就已患有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症和有家族性遗传的糖尿病等,正是这成堆的疾病综合征,导致其在不该中风的年纪就已得过一次轻瘫,而且一直未能复原。
从董玉京后来编写的年表可知,1959年,也就是董作宾从香港返台8个月后的5月10日,就“忽膺中风,不能言语,入台大医院治疗三月而愈,然自后语言即告蹇涩”。之后,董氏的身体每况愈下,直至再度心脏病复发和中风不治。前往医院探视的石璋如等人看到:“董先生嘴巴歪了,也无法言语,当时大家医学知识有限,均不知是何毛病,后来才晓得是中风(脑溢血)。董先生住院期间,女儿常在旁照顾,董先生经常昏迷,神志不清,连拉出屎都浑然不觉,吃得也很少,偶而才神智清醒,还能说笑,这时症状应该是稍有改善了,吃得也比较多。特别是11月22日,董先生清醒过来,交代了一些话,我们都稍微安了些心。没想到23日董先生就过世了。像他平常是这么痛快的一个人,身体要是不好,也不能拖这么长时间,在卧病住院近八个月期间,想必受了不少罪,难受之至。”
1963年11月13日,董作宾于台大医院病逝。举殡日,即以台湾大学、“中央研究院”、“教育部”、亲朋故旧等组成治丧委员会,其规格与胡适丧事基本相同,治丧主委同为“教育部”部长黄季陆。因“中央研究院”的学人在两年中就失去了胡、朱、翁、董四位重量级大腕儿,治丧委员会决定把这四位学者安葬的墓地正式命名为“南港学人山”。当天公祭时,黄季陆、钱思亮、王世杰、孔德成、李济等为主祭,蒋介石亲自书写挽额“绩学贻微”致赐。国民党大佬于右任、莫德惠、叶公超以及“副总统”陈诚等高官大员与席,学术文化界同仁哀悼,执绋者千余人。有20余家机构,6辆小车,4辆大车,一路浩浩荡荡,从殡仪馆送到南港,葬于“中央研究院”高山之阳,与胡适墓为邻。一代甲骨学大师就此告别人间。董作宾的去世,标志着史语所一根坚实的宏大支柱轰然倒塌,而与董氏匹敌者只有李济与石璋如和稍年轻一点的高去寻等几人,尚在暮年的风雨黄昏中苦苦支撑。整个史语所也进入了拉帮结派,争权夺利,人员进出纷乱的迷蒙岁月。因为组建“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缘故,原本由铁哥们逐渐产生间隙的凌纯声与芮逸夫两员大将公开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