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九章 神宗朱翊钧
    一、严督学习贤臣柄政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二十五日,正在坐朝的明王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突然中风,翌日驾崩。六月初十,10岁的太子朱翊钧登极即皇帝位,定年号为万历。朱翊钧是明代二十一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他贪财好货,懒散拖沓,昏昏噩噩地驱使权力的巨辇奔忙了48年。从而使早已衰败的大明江山,彻底陷入末路。

    朱翊钧是穆宗的第三子,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其母为宫女李氏。李氏为商人之女,性柔媚、甚有谋略,而翊钧前边有两个哥哥均早死,因此翊钧成为了独子,所以母子都受到穆宗宠爱。翊钧5岁时,按李氏的意思,穆宗准其读书,这在大明历代皇子中,可算是一个特例了。大臣们于是都认定翊钧是位早慧的皇子。而事实上翊钧也的确聪明慧敏。隆庆二年,内阁大学士合疏请立其为太子,三月间,便正式册立。

    上学不久,每当李贵妃带儿子给皇后请安时,皇后经常取经书来,将学过的内容逐段逐句考问。翊钧无不对答如流。这使严厉的皇后也欣悦异常。张居正是翊钧的师保,对翊钧的成长、尤其是读书问题,可谓倾尽了心力。神宗刚即位,他便提出要开“日讲”。隆庆六年八月,日讲就开始了。神宗元年二月后,又举行了经筵。“经筵”和“日讲”,是明代皇帝教育的方法。前者每月逢二日期举行,勋臣、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御史、翰林学士等都要到齐,由翰林院及国子监官员进讲经史,典礼很隆重。“日讲”则只是讲官和内阁学士的日常讲学。那时,神宗所读的主要是《大学》、《尚书》等典籍,除每月三、六、九视朝外,一概由张居正盯紧在东宫苦读。隆庆六年十二月,张居正取尧、舜以来天下君主所做的可效法的善事81件,应警戒的恶事36件,汇成类似于连环画的故事书《帝鉴图说》,以便形象地使神宗对为君之道能有个初步的理解。其后,他又命翰林院从历代诸帝的实录和明太祖的《宝训》中,选择材料,分门别类,编成《创业艰难》、《励精图治》、《勤学》等40本书让神宗阅读。每有机会,他自己也总向神宗讲一些如何为君的正论,严厉精敏,使少年皇帝极其敬畏。对此,李太后极为赞赏,每当神宗不用功,她便把张居正搬出来,说:“告诉张先生吧,怎么样?”或者“这叫张先生知道了可如何是好?”使神宗在害怕之余,也隐隐地滋生了不满情绪。这给以后神宗残酷地报复张居正埋下了祸根。

    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年(公元1573年~1582年),是万历朝最为靖昌的时期,当时“海内肃清,边境安全”,太仓的积粟可支用10年,国库的钱财多时达400余万。当然,这主要不能算是神宗的“治绩”,而是张居正励精图治的结果。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张居正被遴选入阁。第二年,他便向穆宗上了一封《陈六事疏》,主张实行改革,提出“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覆名实”、“固邦本”、“饬武务”六大急务,深得穆宗嘉许。但可惜穆宗早逝,张居正当时又不是首辅,所以这些颇具见识而又切中时弊的主张暂时还得不到实行。直到万历初年,他以帝师和内阁首辅的地位,大权在握,才雷厉风行地付诸实施。

    这场改革最先从政治上开始。张居正认为嘉靖、隆庆政局的混乱,症结在于吏治腐败。官员“因循敷衍”、“吏不恤民”等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不断起义。所以,他力主整顿吏治。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张居正提出“考成法”。考察的标准是“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素隆,亦列下考”。为了增强政权机构的办事效率,还建立了办事考成的制度。各部门都立文册二本,一本送各科备注,凡执行的公事,一律记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皇帝全传简介 >中国皇帝全传目录 > 第三百四十九章 神宗朱翊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