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统一抗清
靠这些少数民族士兵,并利用当地的“大象资源”,善长军事的李定国,组建了一支新的军种——象军。

    部队编制上,新政府将这些“新土军”与“旧大西军”进行了混合编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样做,不但加速了新旧军队的融合,而且使混编后的部队,既适应平原作战(汉族士兵的长项),又适应山地作战(少数民族士兵的特长)。

    训练上,新部队实行一日一小训,三日一大训,日日必训,常抓不懈。

    新政府除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颇有建树外,在文教、宗教事务方面,也可圈可点。

    刚入滇时,孙可望就带着政府及军队的“高级干部”,亲自跑到文庙,祭祀孔子,并表示要发扬汉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云南的文教事业,发出了新政府与“知识分子”和解的信号……

    接着,孙可望又令吏部尚书兼管翰林院事的严似祖,主持了一次小规模的科举考试,从中选拔了33名进士,到新政府中任职,新政府与“知识分子”的合作,由此开始。

    后随着社会的进一步稳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扩大到了云南大部及贵州的一部,一大批包括少数民族儒生在内的举子,脱颖而出,成为新政府“各级干部”中的一员。

    为鼓励举子们安心学习,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多次接见举子,给予物质奖励,鼓励他们为国家崛起而读书!

    后来,新政府陆续出兵收复两广、四川、湖南等一些地方,而在这些地方任职的,就是这些来自云贵的举子们。

    对生活困难的举子,新政府专门派人登记造册,定期发放粮食补助。

    宗教政策上,入乡随俗的大西军上下,进入云南不久,就由“无神论者”,变为“有神论者”,对当地流行的佛教,顶礼膜拜。

    孙可望曾明令保护宗教寺观,还带头刻印佛教经典,铸造供佛的香炉等器物。

    这种“无意插柳”的行为,恰恰起到了尊重当地信仰,加强民族和睦的特殊作用。

    “失败乃成功之母”,从1647年到1650年的短短三年间,吸取治蜀失败教训的孙可望等人,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埋头苦干,终于创造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各族团结、社会安定、文教鼎盛、军队发展”的显著成就,从而为以后出兵北伐,挫败清军,成为抗清中流砥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封王纠葛

    鸟之将死,其鸣亦哀;人之将亡,其言亦善!

    伟大的一代枭雄张献忠逝世前,曾对孙可望留了一席“石破天惊”的临终遗言:“大明国运未销,吾死之后,你等可速归大明,以图久存!”

    对张献忠这没头没尾的话,孙可望等人当时是似懂非懂,将信将疑。

    但随着入黔进滇以来,通过对民众人心向背的观察和思考,他们开始领会到张献忠的“高明和远见”。

    因此,在云南,他们就用“共扶明室、恢复江山”这个新的政治诺言,作为号召,成功地把绝大多数老百姓,团结在了自己的旗帜下。

    但政冶诺言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政冶谎言。搞搞宣传,欺骗一下善良的百姓可以,当真去落实的,少之又少。

    孙可望对这个政冶诺言,本来是没有打算去认真兑现的。

    但随着1649年的到来,孙可望对兑现这个政冶诺言,变得忽然热情起来。

    他组建了以杨畏知为首的联络团队,积极向“永历王朝”这个“空架子组织”靠拢。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热情。孙可望这种忽然迸发的热情,来源内外两方面。

    内部的压力来源于李定国、刘文秀这帮异姓兄弟和其他手下。

    孙可望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南明那些事儿简介 >南明那些事儿目录 > 第二十八章 统一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