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气候异常的元凶
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镉附集于稻米上。人们食用含镉稻米以及饮用含镉水后,逐渐引起镉中毒,从而患上了“痛痛病”。
(4)因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生物等进入食品而造成的食品污染公害事件,如1968年日本的米糠油事件。日本北九州的一家食用油加工厂用有毒的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管理不善,毒物渗入米糠油中。这年3月,成千上万只鸡因为吃了米糠油中的黑油而突然死亡。不久,人也因食用米糠油而受害。到7—8月份,患病者超过5000人,造成16人死亡。
其次,在沿岸海域发生的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被破坏,成为海洋环境面临的最重大问题。靠近工业发达地区的海域,尤其是波罗的海、地中海北部、美国东北部沿岸海域和日本的濑户内海等受污染最为严重。
海洋污染源十分复杂,有通过远洋运输和海底石油开采等途径进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及其废弃物;有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城市和工矿企业排放的、直接流入或通过河流间接进入海洋的污染物;有通过气流运行到海洋上空随雨水降入海洋的大气污染物;还有因人类活动产生而进入海洋的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引起浅海或半封闭海域中氮、磷等营养物聚集,促使浮游生物过量繁殖,以至发生赤潮。如日本濑户内海,赤潮频繁,在1955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先后发生过5次,1965年一年中就发生了44次,1970年发生过79次,而1976年一年中竟然发生了326次之多。赤潮的频繁发生,是海洋污染加重、海洋环境质量退化的一个突出标志。
此外,两种新污染源一一放射性污染和有机氯化物污染的出现,不仅加重了已有的环境污染危机的程度,而且使环境污染危机向着更加复杂而多样化的方向转化。放射性污染因利用原子能和发展核电厂而产生。有机氯化物污染主要指因大量生产和使用滴滴涕、六六六等农药以及虽非农药但却用途广泛的多氯联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总之,到这一时期,环境污染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公害事故频繁发生,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数大幅度上升,被称为“公害泛滥期”。这足以表明,在20世纪60—70年代,大自然的污染和破坏程度已经深入谷底。
在上述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危机中,大气污染无疑成为重中之重,因为工业革命向空气排放的有毒气体引起了大气保温效应,即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经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就如同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对红外线进行反射,其结果必然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除二氧化碳外,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向大气排放了不少其他温室气体,如氟氯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等等。
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经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一直公认的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尘等物质。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