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论礼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基于利益的目的而去做的事情,多半会招致怨恨。”
孔子的意思,做事情应该基于礼,而不是无原则追逐利。对于统治者来说,与民争利是最大的罪恶。统治者应该做的是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和平公平的环境,让老百姓可以得利。百姓得利了,国家自然也就和谐了;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也就强大了。
为什么很多政策受到百姓的抱怨和反对,因为这些政策就是要从老百姓腰包里掏钱。
2.17(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林放问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的回答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这个问题应该是孔子第一次从卫国回来之后的问题,最早孔子是注重礼的仪式,后来是仪式和内容并重,后来是更重视精神层面。
许许多多的历史最大、空前成功的背后,就是奢侈浪费。孔子这段话,非常有意义。
2.18(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做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做法。这让人想起“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孔子对国君确实有些恭敬过度了。
孔子家境也不宽裕,因此节俭一些是可以赞成的。不过跪拜的事情,反正没有成本,那就还是坚持原有的做法。
这类事情,随大流也没什么不好。搞得自己很特殊的样子,其实对谁都没好处。
2.19(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这是孔子第一次从卫国回鲁国,子贡跟随而来。子贡是富二代,其实并不看重一头羊,可是听到孔子上面的两句话之后,以为孔子确实很不看重仪式了,于是建议取消那头羊。谁知道孔子的节俭只适用于自己,羊又不是自己出,因而反对去掉那头羊。
基本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礼的形式上,孔子对自己的标准是可以灵活变化,对别人的标准就是必须严格遵照。帽子是要自己买或者自己做的,因而可以用便宜的;可是羊是国君出的,因而不能省略。
羊拿来给老百姓吃掉,比什么都好。
2.20(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