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论礼
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认为,礼就是治国的万能良方。
统治者如果真心想治理好国家,怎么会做不到呢?
2.12(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就如法治不仅是法律条文一样。孔子还在强调对于周礼要从精神上去执行,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东西。
缺乏内涵的表象是没有意义的,就如比赛场上,难道就只是金牌的争夺?夺得金牌就是为国争光吗?以服用兴奋剂、改年龄、让球等等手段拿到的金牌,只不过是放大耻辱而已。
2.13(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上面的这个解释似乎是很统一的解释,并不是因为这个解释就很正确,而是因为大家都找不到正确的解释,所以一并蒙混过关。对于这一条,笔者也没有找到最合理的解释,因此只能勉强把公认的解释放在这里,希望后来者能够有更合理的解释。
略
2.14(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懂得礼,就会觉得很累(因为掌握不好尺度);只是谨慎而不懂得礼,就会畏缩拘谨(因为掌握不好分寸);只是勇猛而不懂得礼,打仗就会自乱阵脚(因为掌握不好进退);只是直率而不懂得礼,就会说话尖刻(因为掌握不好用词)。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任何事情,任何美德,都需要规矩或者度,也就是礼。只有掌握了礼,才能让美德真正体现为美德。掌握了表象而忽视了本质,就会适得其反。
可是,如果根本就没有礼,或者没有恰当的礼给你去遵守,也是扯淡。孔子的这番话当然有道理或者说是真理,可是孔子想没想过,为什么大家不重视礼了?因为旧礼已经不适合新社会了。
可是作为统治者来说,旧礼不适合新社会不应该是不守礼的理由。祖宗制定了礼,该修改就修改,这样祖宗的工作才是没有白费。如果明明知道不适用了还不去改,那就等于彻底抛弃了祖宗的伟业。
孔子只强调遵从,忘记了修正;只强调恢复,忘记了变化。这就是孔子最大的问题。脚长大了,还要去穿旧鞋,怎么行?但是按照旧鞋的模式,根据脚的大小和穿旧鞋的体验,打造一双新鞋,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吗?
所以,孔子的这番话最致命的问题是:礼在哪里?能够给大家去遵从的礼在哪里?没有。
当今的礼在哪里?为人之礼?为政之礼?如今写个信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怎么落款,除了“此致敬礼”和“祝你健康”之外,真不知道怎么写。
2.15(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统治者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管理了。”
国君以礼法来约束自己,老百姓也就会用礼法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就是这个意思。
上好礼,是礼法的“礼”,不是礼品的“礼”。
2.1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