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篇 万泉河:一端是五指山,一端是博鳌港
前,这里叫龙牛湾,河水有十几丈深,有一头水牛牯经常上岸找别的水牛打架。河里的石头有的像牛,有的像马,有的像虎,有的像龟……到底像什么,全凭你的想象。由于下游建起了水库,除了旱季,人们很难见到这一景观。近两年天旱,河面水位下降,不时碰上雨季,千奇百怪的石头和石臼也可看到。石臼槽状的最长达10余米,成为河床上一道道小“水沟”;圆形的直径在20厘米至2米之间,好像是一个个圆盘子或大簸箕;筒状的有的深可蓄水,像是一个大“水缸”,有的底部穿透,浪花从下面飘过……
这里以滩多水急而闻名。据《琼中县志》记载:1950年9月的一天,乘坡河上游暴雨成灾,夜间河水突涨,冲走什介、顺作、林田、堑对村民和小学生20余人,淹死牲畜9头;1971年5月29日,乘坡河上涨5.4米,损坏农作物621亩,冲掉秧种3至8吨,小船一艘,毁房6间,溺死牛两头,猪一头。
在河的东岸,有一个农场,一栋栋瓦房围成一个方形,中间空出好大一个院落,两棵高大的龙眼树下,倒扣着一艘废弃的小船。接近中午,不少农场的人正在那里扎堆闲聊。面对我们的到来,他们多少有些惊喜。谈话中,我们了解到,这里是和平镇农场,始建于1960年,占地550亩,农场的人来自镇上的黎族村,现在有100多人,以种植热带作物为主业,以前也捕鱼,现在鱼少了,不捕了。
一位叫吴大禧的老人回忆说,1982年以前,河里河鳖、河鳝、鲶鱼、鲤鱼和鲮鱼都很多,在河边就能捉到鱼,人们趟水过河时,一些鱼儿竟敢游过来啄人。1982年,下游的牛路岭水库蓄水后,乘坡河水面急剧上涨,下游的堑对、槟榔和万道3个村成为水浸区被迁往高处,镇农场地势较高不受影响,但要过河和捕鱼必须靠船,于是就有了渡船和渔船。这两年干旱,水位下降,鱼儿跟着少了,渔船也用不上了,搁久了也就坏了。
牛路岭水电站:20世纪80年代海南最大水电站
乘坡河自西向东一路奔跑,潇洒自如,过了牛路岭才出现一个新概念——深度,这就是位于琼海市会山镇的牛路岭水库。乘坡河在这里与从琼中县南部下来的中平溪、南茂溪汇合,很快形成清澈平静的水面,倒映出沿岸的森林和当空的蓝天白云。“万泉河九十九道弯,流过九百道险滩,就到我们美丽的会山。这里建起一个大电站,分秒发出强大无穷的交流电,照亮苗寨千家万户的夜晚。”这是会山镇一位年轻的女歌手为游客唱起的一段山歌,足见牛路岭水电站在海南电力版图上的重要地位。
上世纪70年代,海南虽然拥有海口火电厂、潭口火电厂、南丰水电厂,而输送的电量却远不够全岛使用,而且因设备老化,发电率仅达70%左右。当时海南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工业项目少,却连城市居民的生活照明用电都无法保证。因此,海南行政区决定在牛路岭兴建一个总装机容量8万千瓦、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2.8亿千瓦时的水电站,这是当时海南的重点工程。水电站建于琼海市西南与琼中及万宁县交界处,万泉河上游的牛喉滩峡,因库区有座山叫牛路岭而得名。坝址以上集水面积为1236平方公里,总库容5.3亿立方米,是年调节水库,以发电为主,兼顾下游防洪的大【二】型水电工程。因为是重点工程,凡是牛路岭工程急需的钢材、水泥、木料、炸药等建设物资,只要海南有的一律优先供应,海南缺乏的,则派人到岛外采购。
1975年8月牛路岭水电工程指挥部成立,一支由海南行政区水电局副局长姜成岱等人组成的20多人小分队,跋山涉水开进了牛路岭山区。1976年9月,大批干部、退伍军人、知识青年、农民,从海南各地来到牛路岭参加水电工程建设。据统计资料显示,到1982年,参加的人数超过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