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03篇 引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河套地区治水记
开颜。”

    盐环定扬黄工程是为解决陕西定边、甘肃环县与宁夏盐池、同心四县部分地区人畜饮水问题,改善当地农林牧业生产条件,防治氟病危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工程之一,由陕甘宁三省区联合建设,分共用工程和专用工程两部分。

    共用工程于1988年7月开工,1996年8月完成。在青铜峡河东灌区东干渠建站提水11立方米/秒,分配给盐池县5立方米/秒,同心、环县、定边三县各2立方米/秒,分8级扬水,设梯级泵站11座,总装机容量6.13万千瓦,运行容量5.18万千瓦。累计总扬程【含专用工程】分别为盐池灌区452米、同心灌区331.3米、定边灌区526.4米、环县灌区651米。输水干渠11条,总长101公里。各类渠道建筑物131座,总投资核定为30343万元。

    工程建成后,已具备36.2万人和127.13万头【只】牲畜的饮水,32.13万亩农田灌溉的条件,对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巨大作用。

    实践证明,扶贫扬黄工程的建设,对于西海固贫困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渐显著。

    1.经济效益。

    到2006年,红寺堡灌区国内生产总值3.65亿元,粮油播种面积36万亩,粮油总产1.1534亿公斤,最高亩产1000公斤。移民人均有粮725公斤,人均纯收入1983元,分别比迁出地增长了5倍和3倍。固海扩灌区亩均增产225公斤,受益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320元,基本实现了三年解决温饱的目标。

    2.生态效益。

    目前,红寺堡灌区及周边地区累计植树造林6.6万亩,成活率在85%以上,已开发区域内林木覆盖率达到32%,基本上实现了农田道路林网化的目标。种植牧草6.1万亩,围栏封育49万亩,使灌区自然生态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灌区开发历年来的气象资料显示,当地相对湿度由50.8%提高为54.3%,蒸发量由2050毫米降为2015.8毫米。扶贫扬黄工程建设,对改变宁夏中部旱荒漠地区的基本生产条件,改善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示范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3.社会效益。

    工程使宁夏南部山区数十万贫困群众彻底摆脱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使黄河两岸闲置土地和南部山区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减轻了南部山区的人口压力,有效地缓解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矛盾,使国家退耕还林草及封山禁牧两大举措得以顺利实施。

    结语

    引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

    河套平原的治水以及引黄灌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自秦汉移民开发以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同时,由于中国历代地理大势所决定,除元代、清代等朝代外,历代防御重点多在北方。河套平原又处在北方一个特殊的地理空间,既要防边,还要屯垦发展灌区农业,是在战阵、农耕与畜牧的交替过程中走过来的。河套平原的屯田为驻守北方的历代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后勤储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特殊时期即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而有过中断外,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国家的粮仓——“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评说,“塞上江南”的美誉,就是这种历史过程的写照,也是黄河文化在河套地区最为突出的表现特征之一。河套黄河灌区的历史经历,从另一个侧面,同样展示了河套黄河文化的历史演进。

    祝福广袤的河套。

    【叶舟:《兰州晨报》社主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03篇 引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河套地区治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