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撤张?捕蒋?西安城“风雨欲来”
驻甘、宁一带的中央军胡宗南、王均、关麟征部以及马鸿逵的骑兵,从西面猛扑陕北”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谣言,与张、杨打心理战。还在12月3日与张学良谈崩之后,突然宣布把原定在洛阳召开的军事会议移到西安召开,这个改变,意在对张、杨施加更大的心理压力。
再次,实施分化东北军和17路军上层的活动。12月4日他人驻临潼华清池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17路军的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用吃饭、威吓、利诱等方法进行所谓的“精神感召”。他告诉将领们:现在是“剿共”完全胜利的最后五分钟,对于国家和你们个人的前途来说,目前都是关键时刻,每个人必须为最后一役贡献力量。
最后,向张、杨摊牌,使出他的“杀手锏”。他提出的如东北军和17路军不“剿共”就要调往福建、安徽,交出陕甘,实际是在告诉张、杨,除了“剿共”没有第二条出路。但是,就在蒋介石使出了浑身解数之后,张、杨仍然一次又一次苦谏、力谏、哭谏,这使蒋对张、杨特别是对张学良的失望情绪也达到顶点。
★张、杨被逼无奈筹划“捉蒋”,蒋介石恨张“不可救药”,决定将张撤职他调。西安城风雨欲来,险情一触即发
兵谏“捉蒋”对于张学良来说,是一个十分痛苦的选择。张学良把这个办法称之为“苦跌打”。在法文里,这个词的中文译音为“政变”。
1936年11月底,张学良在西安会见中共将领叶剑英时,曾就这个问题征询中共的意见。张学良说:“内战我绝对不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苦跌打’。”
对于如此重大的问题,叶剑英没敢轻易表态,而是与张一起分析时说:“蒋不抗日,有些人不认识,抓起他来,会出现全国大分裂,人民一时不了解我们,会使我们孤立。”叶一再表示,他将迅速报告中共中央,然后给予明确意见。很快中共方面就反馈信息,劝张学良慎重。
围绕这最后选择的可行性,张学良也曾专门组织亲信进行多次研究。就在张学良约见叶剑英的前几天,他与杨虎城一起乘飞机到甘肃平凉,召开了一次由张学良的心腹将领王以哲、于学忠、高福源、唐君尧参加的秘密会议,秘筹谏蒋步骤。张学良在这次会上谈了蒋介石的“剿共”计划和他个人的想法。他说:我曾几次劝蒋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均无效果。准备电邀蒋先生到西安,作最后诤谏,若其拒绝,将以武装扣留,实行兵谏。他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
这次会议召开之时,虽然还没有最后确定实行兵谏,但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对蒋劝谏之案已经退人次位,而采用“硬办法”之议已进入实质性准备阶段。
12月4日,蒋介石第二次来到西安,跟随其后的是大批国民党军政要员。这些大员中,以战将为主,其中,蒋鼎文是准备接替张学良指挥全局的。卫立煌是豫鄂皖边区绥靖主任,拟在张学良坚决不“剿共”的情况下与其换防的。朱绍良是兰州绥靖主任,陈继承是豫鄂陕边区主任,陈诚是以军政部次长的身份指挥绥东“中央军”各部的。万耀煌军开入陕西腹地,是监视并分割包围东北军与17路军的。铁甲车兵司令蒋锄欧也来了。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是一向给蒋介石协调各杂牌部队的。蒋百里是保定军校老校长,又是蒋介石的老师,刚从欧洲回来,蒋介石是要其来担任军事顾问的。黄埔系的大将中没有来西安的,只有何应钦、顾祝同、张治中等3人而已。
蒋介石还召来了几个文职官员。蒋作宾是内政部部长,曾任驻日大使。找蒋作宾和日本问题专家王芃生来是为协调对日关系出谋划策的,因为日本能否给蒋“剿共”的时间至关重要。复兴社的戴笠本应在召集之列,但因政学系的二号人物杨永泰在武汉被暗杀,戴正在处理此案。调查科的张冲也来了,这是准备“收编”红军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