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救国?误国?国人鄙弃蒋介石既定国策
可能的:“东北之亡,亡于不抵抗,不抵抗非和也;今日一抗议,明日一声明,邦交依然,互市如旧,亦非所谓和也;呈诉于国联,乞怜于列强,奴颜婢膝,觳觫以承望他人之眼色,既非日降,又非日和;不降不和徘徊莫定,尤非有廉耻知气节之国家所宜尔也。则今日之事如何,日‘唯战’。战败,是亡而非降;战而胜,则国家赖以独立,民族赖以生存。”

    在《什么是我们的生路》一文中,胡汉民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对日抗战。”这篇文章有三个旗帜鲜明的观点引人注意:

    其一,批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认为“抗战只是求生的自卫的最低限度的举措”,“因此内部而安固须抗,内而不安也要抗”,否则“情愿束手待毙,不会成了亡国的天经地义吗?”“我从一切历史的事实相信惟攘外可以安内”,根本的说“中国今日,只有攘外的问题,没有安内的问题”。“以剿共为安内,这是一种错误”。

    其二,提出抗日重于“剿共”。他说:“南京国民政府呢,至今依赖他人,不肯作实际之抵抗。号称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不抗日而‘剿共’,在榆关陷落热河危急之时,借口赣共猖獗,便一溜烟跑到南昌去了。我不是说共不当剿,抗日‘剿共’是两年来所抱持的主张,可是权衡轻重,则在今日情势之下,抗日尤重于‘剿共’。”

    其三,主张推翻不抗战政府。他斥责南京国民政府“从无抵抗、无责任、无办法的三无主义到不抗、不和、不守、不走的四不主义,是南京国民政府应付日本的唯一主义”。“我们所要求的只在如何督责‘勇于对内,怯于对外’的当局,把我们的信念由‘托之空言’,转移到‘见诸事实”’。“唯有对日抗战是我们的生路,假如政府不抗日,那我们便说唯有推翻不抗战的政府。”“联合抗日的同志,抗日的国民,共同负起向日本抗战的责任”。

    1934年到1935年,胡汉民抨击蒋、汪错误政策的初衷不改。他在纪念“九一八”事变3周年的诗中写道:操戈同室疏能间,遂使门开揖盗来。万国衣冠齐齿冷,两河忠义未心灰,竖儒讵有和亲策,儿戏先闻大将台。生聚十年堪借口,不须新火感榆槐。表达他对蒋、汪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使敌人有可乘之机,以致侵略日深的不满;同时也揭露人民在要求抗日,而蒋、汪却借口“十年生聚”,屈辱求和拒绝抗日的事实。

    对于胡汉民不断地与自己“唱反调”,蒋介石是非常嫉恨的。只是惧于胡在党内的资历并顾忌几年前“软禁胡汉民”所掀起的轩然大波,而采取隐忍态度罢了。习惯于独裁却还要在表面上显示党内团结的蒋介石,也想利用胡汉民来为其“装潢门面”。在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选举胡汉民为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主席后,便频频邀请胡北上南京主持中央大计,胡汉民猜透了蒋介石的心思,在与幕僚商议后,定下了暂缓北上的决心。这使蒋介石用心良苦谋取党内“团结统一”的计划受到打击。此时,国民党的另一个中枢人物汪精卫,也学着胡汉民的样子,悄悄地从上海去了欧洲,过起了在野般的日子。为了掩盖蒋、胡矛盾,南京方面极力抹杀双方政治上的分歧,一再放出待气候转暖胡即北上的消息。针对南京的宣传,胡汉民于1936年2月22日公开发表谈话,指出:暂缓北上,不是什么健康问题,关键在如何救亡问题。胡汉民在这次谈话中进一步批驳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其要点如下:

    一、指出日寇侵略日深根源在蒋介石、汪精卫的错误政策。谈话说:“盖九一八事发,日人初无一贯计划,不料其有如此之顺适,假使南京国民政府当时能以武力抵抗,或严重交涉,自不至于今日。乃南京国民政府既不抵抗,又不直接交涉,一味依赖国联,……一味向日本叩首,日人乃得在对国际宣称防共,与看透中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简介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目录 > 第二章 救国?误国?国人鄙弃蒋介石既定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