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极盛时期”潜伏着险恶的危机
    滇军与红七军恶战一场,好像挨了当头一棒,撤回了云南,使蒋介石“一石二鸟”的计划破产了。红七军遂又开进恩隆县平马镇进行整训,同时挂起了右江工农民主政府的牌子,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红军战士、赤卫队员和当地的老百姓当时最爱唱的就是这首《工农革命歌》:谁是革命主力军,我们工农兵,工农和士兵,原来都是一家人。

    广西出生的苏区历史学家迪安娜·洛林(Diana Lary)根据回忆写的一个片断这样说到:当时苏区的语言不反对马克思、列宁,甚至对西方政治思维的基本概念都不了解。诸如“自由”或“平等”这样的词也需要用哑剧来表演。第一个动作:一个男人手搭在另一个人肩上行走;第二个动作:把手放下,这就是解放、自由。又一个动作:一个人从另一个人手里取东西;第二个动作:俩人共分东西,这就是民主、平等。什么是租税、军队、地主,当然不需要用上面那种方式来说明。对于红色政权和土地革命的问题也不需要这样解释。他们分了逃亡地主的土地给没有土地的穷人种,并减少税收,税证和地契被烧掉。这时这支部队已拥有七八千人,控制了十一二个县,红色政权从百色等城镇的商业税中得到足够的收入。红七军希望通过每次战斗扩大根据地,但由于土地改革不彻底,以及军队中主要是汉人,在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做件事并不容易,地主军往往趁红军不在之机袭击地方革命政权。

    据红七军老战士莫文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回忆:滇军撤回云南,桂系再次被老蒋挫伤后苟延残喘,红七军便趁机大力经营右江革命根据地。为提高军队政治素质,巩固革命成果和适应形势的发展,红七军军部在平马举办了“右江党政干部训练班”,为期三个月。参加训练班的学员是营、团以上干部和来自东兰、果德(平果)、奉议(田阳)、恩隆等县的领导人共五六十人。为这个训练班讲课的有邓小平、张云逸、雷经天、韦拔群等党政军领导同志。

    莫文骅说,那时邓小平约二十六七岁,剃个光头,赤着脚,常穿半新半旧的白色汗衫和半新半旧的灰布裤子。他讲授的内容有工农民主政权问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帝国主义等。他讲课能够照顾到学员的不同文化程度,深入浅出,讲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密切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他在阐述如何利用国内外阶级矛盾,壮大自己的道理时指出,各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争夺地盘,引起冲突,打了起来,这样,各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就可以趁机开展革命活动,不断削弱帝国主义势力,争取解放、独立、民主和自由。同样,国内各派军阀混战,也有利于发展革命力量。他以滇军带两万人马沿右江直下夹击红军攻打南宁时,红七军采取的战略战术为例来说明问题。

    莫文骅说,记得小平讲到土地革命问题时指出:当前农村的土地集中在地主豪绅手里,而广大贫苦农民没有土地,或只有很少土地,这是农民一切痛苦的根源。目前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深入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他十分赞扬韦拔群在东兰县焚烧契约、农民不再给地主豪绅交租还债,创建共耕社的行动。

    莫文骅说,整训结束,根据地的土地革命也基本完成,广大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许多翻身的农民纷纷要求参加红军,说只有参加红军才会有饭吃有衣穿。整训期间,就有几千农民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这就使红军队伍由三个纵队扩大力四个纵队,全军发展到八千人。这时红军兵强马壮,跃跃欲试,为扩大根据地迎接新的战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按邓小平的说法,此时是“红七军的极盛时期”。然而,“极盛时期”的红七军的前景并不令人乐观——随着一位由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委派的“钦差大臣”邓岗(又名邓拔奇、邓伯奇)的到来,一股强硬的来自中央的“左”倾路线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悲壮历程·百色、龙州暴动纪实简介 >悲壮历程·百色、龙州暴动纪实目录 > “极盛时期”潜伏着险恶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