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曲云霞的家
    老曲头忆苦难思甜。家园已属他人,何处堪安身?马俊仁偷窥训练真情,召开训话会,仍解决不了曲云霞的苦恼。为保住翻身王牌,马俊仁一狠心奖励曲云霞一套别墅。无奈间,作家当了买别墅的中间保人,老曲头喜出望外。

    对曲云霞和她父母的采访都是在大连基地内进行的。前章所述,曲家实际上在农村已无家园。我去的时候,老曲头夫妇仍在基地干杂活儿挣工资。正如我们预测的那样,他们全家人在基地住着很不安心,正在被无法重建家园的苦恼困扰着。

    老曲头大名曲国力,生得高大挺拔,与神情严峻思路广阔的王有馥老汉相比,老曲头的脸上常挂着敦厚的微笑,言语也拙笨许多。他的祖上也是从山东逃荒来到大连的,只是到他这一辈儿,却没有王有馥那种走南闯北的惊人经历。曲家的祖先们逃荒上岸以后选择的落脚地点相当荒僻偏远,离海岸线有9公里,大概是当年逃荒的人们在大连湾登陆后,发现海岸线上已是人多地少,就朝着金县的荒山里走去。这个山窝子后来叫做金州区德胜乡上姜沟村。

    赵瑜与曲云霞的父母在一起

    在基地,老马晚上开车回了别墅,曲云霞和小队员们也早早休息了。老曲头说老赵来了正好解解闷儿,咱就唠嗑儿吧。

    老曲头先来了个忆苦思甜:

    我那个上姜沟可是太苦了,全村106户,才104口人,人比户少,为啥?日子过不下去,好多人家锁上门子又走了,户还在。有的户是单人户。

    我为啥没走哩?就是因为咱在村里顶个全劳力,群众怕我走,就选我当了个小队长,没想到这个乌纱帽一戴就戴了11年!走不了啦。百十口人,才400来亩地,人均3亩多一点儿,全村没有一家不是苦日子。我开始当小队长时候正闹“文化大革命”,一个工分才两毛钱,你说咋活吧?咱家孩子多,云霞上头有一个哥哥俩姐姐,该长身体时候都吃不上东西。刚生云霞的时候日子也不行,插队知青还没走,她上小学以后才赶上有吃的。她的名字还是一个叫江桂荣的插队生给起的。小时候云霞每天跟她妈上山薅草,卖到山下两分钱一斤。她从小就满山跑。有一年到年底队里不分红,两车草卖了70来块钱,算是过了个年。农闲时候我也赶海,从大连湾用肩膀挑80多斤海菜,挑几十公里卖到别的村,串着家户卖,换点儿零用钱,那日子真是不敢想。1964年我就想盖房,打了720块钱的饥荒,好不容易盖了4间小平房,720块钱的债我还了5年才还清。我养猪,把好肉给了人家顶债(按:他养猪没有马俊仁那么能养)。现在一看,那房子早不成样子了,30年了。上这里来,说卖房,人家出了4000,咱就出手了,实际也不是要那几间破房而是要咱的地皮。鸡鸭牛羊粮食都送了人,有的东西给了她两个姐姐。我在那条山沟里实在住怕了,要是在王有馥他们村,有那个条件我哪儿也不去了,更不会卖房子。老马让我和老伴来基地,咱一辆卡车就把家全搬完。乡亲们都说咱家出了好孩子,苦日子算熬到头了。刚来时咱也高兴啊,光顾高兴了,觉得怎么也比那个穷村强!云霞整年在外头比赛训练,有七个春节就不见回家过,这下子也算能过上团圆年了。我和她娘能不高兴啊!来这儿以后,老马每月给我们发500块钱工资,我300她娘200,不能说少啦。老马常问我,说老曲这日子好了吧?我就说好哇好哇。

    后来在开发区时间长了,才知道这个水平只能说比咱村里强,比起在开发区干别的,就比不上了。反正咱高低都不说啥,做人不能忘本,没有老马,哪儿有云霞的今天,我啥也不说啦。

    老曲头话语很实诚,又似乎言犹未尽,他忆苦时谈得畅快,思甜时却吞吞吐吐,显然有难言之隐。

    曲云霞仍然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老马约我到开发区一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独立调查启示录·马家军调查简介 >独立调查启示录·马家军调查目录 > 第十章 曲云霞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