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西瓜的退化与变种
同的挑法,要根据其皮的薄厚程度和肉质水分的不同而异,“黑蹦筋”就不是全凭着拍就能断定的,而是要同时观察个头的大小,分量的轻重,颜色的深浅和“筋”的凹凸来综合判断。就像中医的“望、闻、问、切”,是要“四诊合参”的。后来技术渐渐成熟,准确率也高了,却成了一种癖好,直到现在,就是在街上遇到个熟人买了个瓜,也要过去掂掂、拍拍、听听,帮助“鉴定”一下。

    除了北京周围的瓜,旧时北京人也讲究吃山东德州的西瓜,德州西瓜在清代中叶已经很出名。丁宝桢做山东巡抚时,除用德州瓜待客外,每年都要用大车运进京里,分赠给京中友人。好在德州与北京只是一天多的旱路,比较便利。德州瓜个头大,有的竟是北京大兴西瓜的两三倍,号称“枕头瓜”,即长圆形,状如枕头。这种瓜外皮青绿,无花纹或纹路不甚规则。有红瓤也有黄瓤,多为红籽,味儿甜水多,也是好品种。德州西瓜的最上品,应属“三白”瓜,记得五十年代中期,有人通过铁路工作人员为我家送来三个德州三白瓜,几乎每个都在三十五六斤,其中一个还不慎在路途中摔破。那瓜是乳白色的皮,切开后是白瓤白籽,又脆又沙,皮虽较厚,但瓜香四溢,甘美绝伦。

    偶读许姬传先生的《七十年见闻录》,有一篇文章用很大篇幅谈了南京的“陵园瓜”。那是五十年代初许先生陪同梅兰芳先生北上,途经南京时食“陵园瓜”的琐记,许先生盛赞了“陵园瓜”的美妙,并说梅兰芳吃瓜后意犹未尽,又下车去购买了几只随身带到北京分赠诸友。这“陵园瓜”是南京中山陵陵园附近所产,由于水土的关系,品质特别优良,但可惜产量很少,南京市面也很少见。彼时尚无南京长江大桥,自南京下关车站到浦口要将火车分节轮渡过江,所以火车要在下关停留很久,再加上车次多,还有等候轮渡的时间,所以许先生他们就有充分的时间去选购“陵园瓜”了。由于许先生描述入微,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有次去南京,问了许多人都不知道有什么“陵园瓜”,使我非常奇怪。后来终于从一位七旬老人那里得知,确有“陵园瓜”,个头不大,其味清香醇厚,甘甜异常,早已绝迹几十年了。难怪在五十岁以下的人中间问不出究竟呢!

    湖北人食瓜多称“汉阳瓜”。在武汉三镇中,所谓的“本地瓜”多产于汉阳,再就多是河南运过来的了。武汉向有“火炉”之称,每到夏秋,溽暑难当,西瓜的需求自然要更多些。这种汉阳瓜既沙又甜,而其沙瓤者甜度更高。清代“汉阳瓜”亦曾享誉京城,无论真假,街头贩瓜者多以“汉阳脆沙瓤”以广招徕。

    山西榆次和太谷的西瓜都曾作为贡品晋京,这种瓜个头不大,但皮薄瓤酥,很有特色,曾多见于著述、笔记之中。榆次瓜未得问津,太谷瓜倒是在山西太原吃过一次,未见有多么好。可能是品种退化的缘故。

    新疆食瓜多在中秋以后,甚至更晚,故有“抱着火炉吃西瓜”之谚。左文襄公经略西陲,以西瓜性寒,食瓜时必稍加酒于瓜汁中,解其寒性,据说此亦湘人之俗。新疆西瓜以吐鲁番所产最佳,传说每到成熟时摘瓜,必相戒勿语,若一闻人声,瓜则迸裂,汁水四溢。这虽是不足信的夸张传说,但亦说明了吐鲁番西瓜到了成熟时的饱满和充盈。旧时交通不便,新疆西瓜不易运出,今天已不是什么难事了。青海自产的西瓜很少,大多由新疆和甘肃运来,但上市的时间较晚,我曾在阳历八月中旬到过西宁,那时西瓜才刚刚上市。新疆西瓜甜度很高,这是干旱气候与沙地土质的缘故,但是瓜的清香却不及内地西瓜那样醇厚。现在北京市面上常见的“新疆红优”大多肉老质硬,虽有甜度,却没有什么瓜香。

    河南是产瓜大省,郑州郊区所产的西瓜就很出名。1990年夏我去洛阳,因《张伯英先生书法选集》出版之事去拜访原洛阳博物馆馆长蒋若是先生。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简介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目录 > 西瓜的退化与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