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干絮语
干,大小类似安徽茶干,但要厚一些,水中往来的篷船,十分多一些,味道也淡些。一杯洞庭新绿,一碟五香茶干,望着河分惬意。茶干也嚼出了淡淡的清香。
淮扬菜中的煮干丝用的是特别的白豆腐干,这种豆腐干要细软而紧,决不能糟。北方人往往认为煮干丝用的是豆腐丝,就大谬不然了。这种作为原料的豆腐干是淡的,块大而厚,厨师要用刀先将其片成薄片,这就要有很扎实的基本功,片得越薄,丝才愈细。片后再切成细丝加工成煮干丝。扬州富春茶社的煮干丝做得极好,令人难忘。九十年代初,南京夫子庙修葺一新,秦淮河边茶楼酒肆鳞次栉比,其中有家酒楼刚刚开业,我在雨中独自游完夫子庙后信步入店,要了一碗煮干丝,味道极佳,决不逊于富春的技艺。好在干丝雪白,鲜汤醇厚,火腿、开洋可辨。干丝入口绝无糟烂之感,堪称佳味。
山东济宁地区有一种薰豆腐,是介乎于豆腐和豆腐干之间的东西,我在山东邹县吃过一次薰豆腐。那次主人宴请,菜肴颇为丰盛,薰豆腐只是一道凉菜。这种豆腐只有一寸见方,有五分厚,表面看去形似豆腐干,吃到嘴里却滑嫩异常,而又没有豆腐那种水质感。薰豆腐略有薰味儿,要沾着辣椒糊吃方好。一盘薰豆腐吃完,尚未尽兴,主人又让厨房再添一盘,其他菜肴早已忘却,惟有这薰豆腐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说到豆腐干,使我想起幼年时代的一件往事。五十年代中期,我的老祖母不知在什么地方认识了一位尼姑,法号叫什么早已忘记,大家都称她为老师傅。她修行的庵堂好像在北京阜成门外马神庙一带。这位老师傅是江苏无锡人,自幼出家,也不知何时来到北京的。她在一年中总要来祖母家两三次,那时她已近七十岁,步履蹒跚,又因个子矮小,好像一阵风来要刮倒的样子。夏天穿一身淡灰色的直裰,白色的布袜,冬天穿一身深黑色的棉直裰,浅灰的布袜,显得十分整洁。她每次来家中,都要送些亲手做的豆腐干,有做菜的白豆腐干,也有五香豆腐干,这些豆腐干做得极精致,每种约有二十多块。旧历年前她必到,送的豆腐干也多些。她来时总拎着一个小小的提盒,提盒内就是豆腐干,我至今都记得她从提盒中取出豆腐干的样子,小心翼翼,好像拿的不是豆腐干,而是什么怕碰的宝贝。当豆腐干全部取出时,她会双手合什,念声“阿弥陀佛”,然后说:“这是早上新做出来的,请府上都尝尝。”她每次来,祖母都会给些“灯油钱”,大概是豆腐干实际价值的十倍不止。
老师傅的豆腐干确实做得很好,尤其是五香豆腐干,不软不硬,干湿相宜,嚼起来也是极香的。有次旧历年前夕,老师傅冒雪而来,显得更加衰老而蹒跚,她的风帽和直裰上落了一层厚厚的雪花。进屋之后她半天说不出话来,坐了很久才取了豆腐干来,那次拿来的不多,她说身体不好,做得不如往年了。我记得那次老祖母加倍给了“灯油钱”,还让人去叫了一辆三轮车把老师傅送回阜成门外。她临走时用手系风帽上的带子,半天系不上,还是老祖母替她系好的。老祖母嘱咐她以后不要在下雪天进城了,她点点头没有说什么。我们把她送到大门口,看着她上了三轮车,车子在漫天的风雪中远去,从后面望去,那顶黑色的风帽在雪中渐渐地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