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早茶、早点种种
。好在我是来者不拒,什么都能吃,不过半盘下肚,第二天早晨是决不愿意再吃了。上海的乔家栅早起卖糕团总要排长龙,偶尔还要为排队发生口角,可见生意之好。近年来,广式早茶在上海很占了一席之地,尤其是福州路附近开了不少中档的早茶茶市,上海人吃早点的范围扩大了不少,这些茶市总是顾客盈门,常常找不到座位。不像广式早茶在北京,至今仍是比较贵族化的享受。

    对大多数上海人来说,当家的早点依然是大饼、油条、阳春面和粢饭,上海称之为“四大金刚”,这些东西既能饱肚,又很便宜,而且节省时间,对“上班族”来说更为亲切。粢饭有两种,一是油炸的粢饭糕,也叫粢巴,这是把做好的粢饭切成半寸厚、两寸宽、三寸长的长方块,用油炸焦,可以蘸糖,也可以不蘸,外焦里糯。另一种则是粢饭团,这是用蒸熟的糯米在手中按平,放上油条或炸焦圈,捏碎,加白糖后用湿布攥成椭圆形的团子即可。粢饭团一般是与咸豆浆同吃,味道更好。上海的咸浆是先在碗底放好碎油条、榨菜末、虾皮、紫菜、几滴酱油和醋,关键是这几滴醋,豆浆遇醋,即分解成豆花状。如果爱吃辣的,可以再放上几滴辣椒油。这些东西本是上海土生土长的玩艺儿,可是近几年台资商人把台北中正桥的“永和豆浆铺”引进上海,如雨后春笋,分店开了一家又一家,专卖甜咸豆浆、油条、粢饭团等等,岂非咄咄怪事。粢饭团就咸豆浆在北京不大有市场,六七十年代在米市大街青年会附近有家上海小吃店,专营此物,后来拆迁,即告断档。最近台北的“永和豆浆”挥兵北上,在东四八条西口外也卖上了粢饭团和咸豆浆,倒也为北京的早点别开生面。

    上海早点的可选择性比北方要大得多,如果不愿吃“四大金刚”,还有淮扬汤包、生煎馒头等,可以果腹。稀的则有咖牛肉汤、鸡鸭血汤、绉纱馄饨等,这些东西做早点,总觉稍油腻一些。有次与一位上海朋友谈到此,那位朋友却反唇相讥,说:“你们北京的早点还要吃一大碗勾了芡的烩猪肠子,难道不腻?”他指的是北京早点中的炒肝。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早点都有自己的特色,虽然有些东西是到处皆有,大同小异,但总有些特色早点是独领风骚的。

    就以半干半稀的食品为例,各地都有不同。北京人讲究喝豆腐脑、老豆腐,到了山东济宁,豆腐是放在木板上喝的,上面放上佐料和辣椒,可以唬唬有声地“喝”进去,这种豆腐既鲜且嫩,而且营养丰富。天津人对“嘎巴菜”情有独钟,就着煎饼果子一套,是一顿很美的早餐。其实,“嘎巴菜”与煎饼本是同根生。将摊好的煎饼晾凉,切成不大的象眼儿,浇上现成的卤就成了“嘎巴菜”。我对天津的“嘎巴菜”慕名久矣,但未尝过,后来一位天津朋友专门在家中为我做了一次,味道确实很好。他告诉我,“嘎巴菜”的关键是打卤,外面卖的粗制滥造,而他打卤用的是鸡汤,除了基本原料外,特地加了张家口的珍珠蘑,味道自然不同了。河南开封、郑州、洛阳的早点有一种胡辣汤,如果在冬天治感冒,倒是一剂良药,只是味道却不敢恭维。

    山西太原讲究吃“头脑”,历史悠久,据说是傅青主的发明,从乾隆年间太原府就卖起“头脑”,一直延续到今天。“头脑”的原料主要是羊肉、山药、莲藕、黄花和米酒等,还有很多其他调料配方,秘不示人。“头脑”主要卖秋、冬两季,说是此时食用可壮体强身,活血祛风,不是四季都卖的。我在太原一家最有名的“头脑”店吃过两次“头脑”,一次是自己去的,排队等候就花了近一个小时,发誓再好也不去吃了。后来一位山西朋友带我同去,走了“后门”,情况自然大不相同。他还教我吃“头脑”要就着“帽盒子”一起吃,“帽盒子”是一种烤饼,有点儿像北京从前的马蹄烧饼,吃时掰成一块一块的,浸在“头脑”中,相得益彰,滋味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简介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目录 > 早茶、早点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