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可以喝,至于喝豆汁应该就什么,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应该问豆汁摊上用大磁盘里堆得满满的是什么东西?我可以答复作者,豆汁摊上大磁盘里盛的是辣咸菜,绝对没有摆酱菜的。我所说的辣咸菜指的是疙瘩丝加辣椒,至于把豆汁买回家就什么喝是自己的爱好,就酱菜也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问题。作者原文有一句:“仔细回忆我第一次喝豆汁儿时,好像就是就的带芝麻的朝鲜辣丝儿”,这一节我倒不知道卖豆汁的供应朝鲜辣丝。还有原文中,瀛生先生说的:“只能就切得极细的腌小疙瘩丝儿”。按,从前油盐店卖的腌咸菜有腌芥菜疙瘩,其中有两种不同的加工,一种是水疙瘩,一种是干疙瘩,又名白疙瘩。白疙瘩价钱比水疙瘩贵得多,豆汁摊上供应的是水疙瘩丝加辣椒,疙瘩没有大小不同之称。从前油盐店的咸菜还有一种比水疙瘩价钱更便宜的,名为“大腌萝卜”;吃“马蹄烧饼”夹“油炸果”,就“大腌萝卜”最美。“油炸果”的果字读儿音,这是保留在北曲中的元大都音。“焦圈”一词是新北京话,从前只称“油炸果”。

    “漫话食鸭”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北京旧时把荤菜熟食称之为盒子菜,这个名词的来源可能与贡院科场有关……”这个解释可能是讹传,不知是谁这样猜想的。据我所知,从前例如猪市大街普云楼、金鱼胡同宝华春、地安门大街正明楼、西单天福号等,许多这个类型的店都卖盒子菜,包括酱肘子、酱鸡、烧鸭子、炉肉、薰鸡、薰鱼、薰肝、卤鸡、卤蛋、鸡冻、鱼冻、卤肫肝等等许多样,有切片的、切条的、切丝的,有个圆形木屉,上述食品每种占一格,摆起相当的厚度,把这个木屉放在一个圆形约二尺直径的木制大捧盒里。每个这种店柜台后面架子上都摆的是盒子摞盒子,大约占一面墙,人们也称这类店为“盒子铺”。住户只需到店里说一声,后来有电话只需打个电话,盒子准时送到家。旧戏有一出花旦和丑角的玩笑戏,叫“送盒子”,丑角扮演盒子铺的伙计,说山东话;花旦扮演住户的主妇,说京白,是一出很有风趣的戏。老北京的语言是:“叫个盒子来”。“盒子菜”是吃春饼的好菜,所以有几种必须切丝,当然也是很好的下酒菜。因为全部盛在捧盒里,所以叫“盒子菜”。

    老北京的“盒子铺”,不论他的字号是什么楼、什么坊等,不同的字号,在正式的字号匾额之外,还有一块同样大小的匾额,三个大字:“南式魁”。这三个字是这一行买卖共用的。从前饭馆子没有烧鸭子这道菜,“烧鸭子”(烤鸭是现代语言)就出自“南式魁”,是用炉火制作的,烧鸭之外还有“炉肉”又名响皮肉,也是久已绝迹的美味。如果在饭馆要烧鸭,譬如在东安门大街的东兴楼吃饭要烧鸭子,于是东兴楼就通知金鱼胡同的宝华春给送一只来。一般“南式魁”虽都卖烧鸭子,但绝大多数都没有客座。最早有客座的是宣武门外的“便宜坊”和前门外的“全聚德”,另外还有金鱼胡同的“宝华春”。从前在家吃烧鸭子还有一种做法是“叉烧鸭”。我家有一个时期用过一个淮扬厨子,他的叉烧鸭是用一个长柄大铁叉,在地面上点燃一堆炭,手持铁柄翻过来掉过去在炭火上把鸭子烧熟,外焦里嫩,又不腻,真是美味。

    前文说到“炉肉”,联想到“南式魁”店有一种“炸丸子”,是以肥肉丁为主的,炸过之后酥脆而不腻,当酒菜固然不错,如果和炉肉合在一起熬白菜,是一道物美价廉的冬日家常菜。制作炉肉的方法,原来是用于烧全猪的。烧全猪当然不能用长成的大猪,只能烧小猪。不过烧小猪在门市上不可能天天有销路,所以为了日常销售,就用“五花三层”的猪肉来制作“炉肉”。如果顾客要买烧小猪,需要先期约定。

    近年来报刊上有谈论满汉全席的,有的说一百零八样菜,有的说三百六十样,有的还开出菜单来,其实都是瞎说,根本就没有那些规定。按《光禄寺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简介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目录 >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