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三节
    1979年10月9日,是陈独秀百年诞辰之日。这一年,安徽省文联某人想要看陈独秀墓,陈松年奉命陪同。这是时隔近二十年,陈松年第一次来看父母墓。令他吃惊的是,那一片坟堆几乎夷为平地,碑已全不知了去向!是啊,长年无人祭扫的墓丘,怎抵得了春风秋雨的剥蚀?幸好找到当年为陈独秀抬棺的一位老农,才在老农的指点下于树林丛中找到原墓的位置。殓陈独秀的是朋友赠的楠木棺,重得很,当年雇了八个壮汉才抬得动,所以老农记得起来。

    为了下次不再找错,陈松年特意在身边的一株杉树上留下了明显的刻痕。

    然而,下次再来,那株大树却已随整个杉林被砍伐!陈松年慌了,索性斗胆给安庆有关部门写信,要求重修陈独秀墓。那时,举国一心,“拨乱反正”,他们很快得到了答复:以家属名义重修,钱由政府出。尽管只有区区两百元,只够清理荒芜,抔土立碑,重垒一座与百姓冢墓无异的坟茔,但这毕竟表明了共产党政权对生于斯、葬于斯的陈独秀正在转变态度啊!

    于是,有了陈独秀在故土的第二方石碑:

    陈公仲甫字独秀 母高太夫人 合葬之墓

    子延年 乔年 松年 鹤年泣立

    从“乾生、仲甫”,到“仲甫、独秀”,苍天在一日日转晴,公理在一年年复苏。

    到了1981年5月,如先祖一样直率的陈长璞为爷爷的“历史遗留问题”径直上书中共中央。此信有幸被复出权力中枢的邓小平读到,极富政治智慧的邓公,未对陈独秀作任何新的评价,只就坟墓一节做出批示:

    陈独秀墓作为文物单位保护,请安徽省考虑,可否从地方财政中拨款重修,并望报中央。

    得邓小平批示,安庆市财政局拨款两万元进行第二次修墓——资金比第一次多了一百倍。

    这一次,土丘加大,直径三米,周身砌上水泥,但坟顶却未封,一任黄土朝天,似寓意墓主人盖棺而论未定。地面铺上石板,墓周新加石栏,碑也推倒重立,高达两米的新碑上只极简略地镌着安徽黄山画院院长张建中题写的“陈独秀之墓”五个字,既不能称“同志”,也不该叫“先生”,子嗣们的名字也不再出现在碑上。竣工后,陈独秀墓成为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人意犹未尽,又致函中共中央,要求恢复陈独秀的中共党籍。

    后来担任过中共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郑惠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此事:

    1984年初……中央书记处专门开会讨论了这个问题,认为不应当恢复陈独秀的党籍,但指示中央党史研究室写一篇评价陈独秀一生活动的文章,澄清过去的历史是非,使这个党的重要历史人物得以恢复其本来面目。

    郑文还提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看过送审稿后,亲自召集了胡乔木、胡绳和郑惠等人开会:

    耀邦同志在会上反复强调对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非常慎重。……过去很长时期对陈予以全盘否定是不公正的。陈在本世纪的最初二十几年中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很大的功劳,后来犯了错误,但也不能将大革命的失败完全归咎于陈。

    不知为什么,党的总书记亲自组织和审定的这篇《关于陈独秀一生活动的评价》,于一年后才发表,而且是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由于学术性刊物本身的影响有限,文章中的那些对陈独秀空前公允的评价,如“陈独秀一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上作出了重要贡献”等,自然也就没能成为一种让全社会听得到的主流的声音。

    20世纪80年代中期,眼瞅着为陈独秀平反只差一步之遥了,却不知为何,又杳无音信了。悠悠十余载,君问归期未有期!反倒是正当中共高层讨论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12-1928:文武北洋·风流篇简介 >1912-1928:文武北洋·风流篇目录 > 第十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