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凤凰才子熊希龄的跌宕人生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湘女自古多情,湖南亦以出才子而闻名。不过,湖南出才子大体上是近代才有的现象,而这又主要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1851年太平军起事后,天下糜烂,所幸湖南出了个曾国藩,其率湘军子弟冲出湖南,纵横天下,立下不世的功勋,湘将湘官遍及全国,湖南人由此得风气之先。
湖南才子熊希龄,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登上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的。熊希龄的老家在湘西凤凰城,沈从文先生在小说里描述道:古老的城楼依山傍水,清澈见底的沱江穿城而过,城门外的河面上,石头墩子架起了一条窄窄的木桥。可喜的是,木桥上面走出了熊希龄与沈从文,两个才子,地道的老乡。
要说凤凰城老,其实也不算古老,因为这里地处湘西,一向民风朴野,教育不甚发达,在明朝以前,凤凰一带都是归苗人土司管理,直到雍正皇帝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这里又设立了兵备道,以威慑土司势力。如今的凤凰城楼,大概就建于这个时期,原本系出于军事的考虑。经过几十年的教化后,该地改设为凤凰厅,但仍旧保留了一些军事的特色,譬如军户,熊希龄便出生于这样的家庭。
熊希龄的父亲熊兆祥从军之时,正是曾国藩领着湘军子弟四处拼杀之际。湘军将领和一般的武夫不一样,他们大多是书生出身,上马提刀杀贼,下马挥笔作诗,因而湘军也在血海求生中,又多了一份忠义儒雅之气。熊希龄的父亲对曾国藩极为仰慕,但他自己是一介武夫,要想成曾国藩、左宗棠那样的人物,似无可能,因而他的愿望便寄托在自己的长子熊希龄身上,希望他能够从小读书成材,日后科举入仕,光耀门庭。
在父亲的殷殷期望下,熊希龄确是十分的争气。在很小的时候,熊希龄就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凡童的禀性,据说他六岁发蒙的时候,对老师教的东西过耳不忘,只需三四天便将背得滚瓜烂熟,“神童”之誉,不胫而走。如此超前的记忆力,加上聪慧的头脑,熊希龄在14岁时便中了秀才,这对世代行伍的熊家来说可谓是十分的难得,就算在当时蛮风未减的湘西,那也是凤毛麟角。
凤凰厅所属的沅州,数十年来学风不振,在乡试或者会试中一直是榜上无名,乡人为之蒙羞。好在后来沅州太守朱其懿极重视教育,创办了沅水校经堂并亲自指导,熊希龄便被召入其中。沅水校经堂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科考,经史、词章、舆地、农政、河渠、兵谋,等等,应有尽有。在这里,熊希龄眼界大开,学业突飞猛进,并在二十一岁那年的乡试中以第19名高中,主考官给他的评语是:“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由此,年仅弱冠的熊希龄一举成名,誉满三湘。
次年,熊希龄入京参加会试并顺利通过,但正当他期盼着在殿试中一举登科时,却因书法不合殿试要求而被打发回去练笔(一说是熊希龄自觉自己的书法不合殿试的馆阁体,一说是考官嫉妒其少年英才,挑剔其考卷墨迹有污)。一直等到1894年,二十五岁的熊希龄卷土重来,高中二甲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次真的是湘西飞出了个“熊凤凰”,人如其名,名满天下。
人逢喜事精神爽,好事成双,纷至沓来。金榜题名后的熊希龄,随后回乡娶亲,新娘子不是他人,正是沅州太守朱其懿同父异母的幼妹朱其慧。各位别误会,这并不是一桩包办婚姻,要说起熊希龄和朱其慧的相识,还挺有才子佳人的韵味。据说,朱其懿曾有意让自己的妹妹朱其慧在书院中挑选一位才子婚配,朱其慧便来了个比文招亲,她写了个“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的上联贴在院中,让诸生答对。最后,熊希龄以“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最得朱其慧的心意,两人一见如故,由此结缘。成婚后,夫人朱其慧果然十分贤惠,对熊希龄一生的事业颇多裨益。
在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