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50、三位断臂将军的磨难
术比截肢要复杂得多。但那一段时间,红军每天都要打仗和行军,动手术既没时间,又没条件。

    有一天,原十八团团长、现五师师长贺炳炎专程来看望余秋里,他劝道:“老余呀,干脆把手锯掉算了,像我一样,当个‘一把手’,多省事。我现在不照样干革命,一点也不比别人差。”余秋里坚决不答应:“不能锯,我还要留着它干革命呢!”

    贺龙、任弼时等人非常关心余秋里,给他准备了一副担架,送来了一件皮衣,还在一座天主教堂为他找来了一床鸭绒被。

    过金沙江的时候,余秋里还处于昏迷状态,什么时候战友们把他抬上了竹筏他全然不知。渡到江中时,他乘的筏子突然翻了,把他掀到水里,那条盖在身上的鸭绒被在关键时候起了作用,让他浮在水面上,减缓了下沉的速度,战友们得以及时把他救上了岸。

    在中甸地区的格罗湾,部队终于得到了休整的机会,贺龙、任弼时特地指示卫生部长:利用这段宝贵时间,好好治一治余秋里的伤。但得到的回答是:“部队过金沙江时,不慎将医疗器械全掉进江里,现在已无法做手术了。”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此时的余秋里,身体已经十分虚弱,满肚子的蛔虫,吃了大量打虫药后,下泻、口吐的都是蛔虫。他的左臂更加疼痛了,红二方面军医生拆掉了臂上的绷带,只见整条臂膀已发黑萎缩,伤口上爬满了白蛆。由于无药,医生只得重新换上新绷带,让他躺在担架上,抬着继续前进。

    过草地时,战友们抢着给余秋里抬担架,把好的路留给他。余秋里于心不忍,他知道战友们的身体都很虚弱,为了少给战友们添麻烦,他尽量多走路,少坐担架。可以说,有一半的长征路,余秋里是走过来的。为了应付难耐的疼痛,在没有止痛药的情况下,他专门准备了一个水壶,平时里面装满水,疼痛厉害时,就把水壶里的凉水浇在伤口上,浇在两根突出的断筋上。余秋里觉得这是最好的“止痛药”。钢铁般的意志和特殊的“止痛药”帮助余秋里走出了茫茫草地。

    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南部的徽县,从敌三十七军缴获了一批医疗器械。军医检查了余秋里的伤势,发现他的左手五指已肿胀坏死,如不及时进行截肢就会危及生命。军医立即开始给余秋里做手术。手术器械除止血钳是缴获的外,刀是从老百姓那里借来的剃头刀,锯子是伐木用的普通钢条锯。军医先用缴获的镇痛剂给余秋里注射,由于不知道药的使用剂量,一针打下去,余秋里就进入了昏迷状态。在刮掉了余秋里左臂上的腐肉后,医生接着用锯子锯掉他臂上的坏骨头,由于锯子不好,手术进行得非常吃力。截完臂后,医生想方设法把失去知觉的余秋里抢救过来。余秋里醒来后,对守候在身边的贺龙说:贺老总,敌人打断了我的左臂,我还有右臂。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长征中余秋里从负伤到做手术,熬过了近200个日日夜夜。他拖着那只断了的左臂,从贵州到达甘肃徽县,走过了5个省,行程达2万里。

    晏福生是红二方面军一位历尽磨难的福将。正像他的名字一样,他的经历充满着福分,关键时候他总能化险为夷,死而复生。长征前后,他所在部队为他举行了两次追悼会,每次过不了多久,他又死而复生般地回到了部队。

    在1935年4月的一次战斗中,时任红十七师四十九团政委的晏福生突然发现一股敌人正夺路而逃,一时间难以调动部队,他就带着警卫员前去歼击。战友们打扫完战场后发现,晏福生和他的警卫员都不见了。大家都以为他俩牺牲了。团长召开大会,提议大家为晏福生和他的警卫员默哀三分钟。就在此时,晏福生和警卫员突然在追悼会场冒了出来,两人身上挂满长短枪支。晏福生诙谐地对大家说:“革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告诉你真实的长征简介 >告诉你真实的长征目录 > 50、三位断臂将军的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