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录(弘一大师著)
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著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著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已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勫,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大科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
└二秘密般若└二正说般若
由序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正文
观自在菩萨
┌约智观理事无碍之境,…自利之妙用┐
观自在│而了达自在。├智悲双运、自利
(即观││利他故得观自在之名
世音)└约悲观一切众生之机,…利他之妙用┘
而化度自在。
菩萨‘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菩提——觉……………以智上求佛法。
└萨埵——有情…………以悲下化众生。
(即众生)
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浅…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
深│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
└深…法空般若—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色蕴…障碍义即一切相障有碍之处境。──┐
│与物质之义相似而较广。──┴境处
├受蕴…领纳义即对于外境或苦,或乐及不苦不乐等─┐
五│之感受。此与今时人所习用之感情一│
│词(即是随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
│)甚合,若作了别解之感觉释之则非├内心
蕴│,因了别乃属识蕴也。│
├想蕴…取像义即取著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行蕴…造作义即对外境之动作。│
└识蕴…了别义即了别外境,变出外境之本体。───┘
┌由外境色…………而感著种种受轮转
├由种种受…………而引起种种想生死
├由种种想…………而发起种种行
├由种种行…………而薰习内心之识循环
└由内心之识………而变成外境之色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