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三笔·卷一
武成之书
【原文】
孔子言: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①殷。所谓服事者,美其能于纣之世尽臣道也②。而《史记周本纪》云:西伯盖受命③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④,其后改法度,制正朔⑤,后尊古公、公季为王。是说之非,自唐梁肃至于欧阳、东坡公、孙明复皆尝著论,然其失自《武成》始也。孟子曰: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今考其书,云大王肇基王迹⑥,文王诞膺天命⑦,以抚方夏⑧,及武王自称曰周王发,皆纣尚在位之辞。且大王居分,犹为狄所迫逐,安有肇基王迹之事?文王但称西伯,焉得言诞膺天命乎?武王未代⑨商,已称周王,可乎?则《武成》之书不可尽信,非止血流漂杵⑩一端也。至编简舛误,特其小小者云。
【注释】
①服事:五服之内所封诸侯定期朝贡,各依服数以事天子。也泛指尽臣道。
②美其能于纣之世尽臣道:赞美周能在殷纣王统治时期做到尽臣子的道义。西伯:西伯侯,即文王姬昌。
③受命:受命于天,接受上天任命。
④断:裁断。虞、芮之讼:虞国和芮国交界,两国因为田地起了纠纷,争执不下,于是决定去找文王裁定。等到了周国,看见周国人人礼让,虞、芮两国国君惭愧,便让出所争之地,作为公共的疆界。
⑤制正朔:制定历法。
⑥肇基王迹:肇基,刚刚创立基业。王迹,帝王功业。
⑦诞:诞生。膺:服膺,禀受。
⑧方夏:华夏四方。
⑨代:取代,覆灭。
⑩血流漂杵:形容战争的惨烈,征战双方直杀得血流成河,连盾牌都漂了起来。出自于《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主要讲述武王伐纣、征战于牧野的情景。
编简:书籍编纂。舛误:错误。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道德,可说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了。三分天下拥有了其中的两份,还来服侍殷朝。这里所说的服侍,是赞美周能在殷纣王统治时期尽力做到臣子的道义。而《史记周本纪》却说:西伯在禀受天命那年就已称王,并开始掌握裁断虞国、芮国诉讼的大权,接着修改法律、制度,制定历法,追尊古公侠父、公刘为先王。这种说法的错误,从唐朝梁肃到宋代欧阳修、苏东坡、孙明复都曾著文指出过。然而它的失实是从《武成》这部书开始的。孟子说:我对于《武成》这部书,只取用其中的十分之二三罢了。现在考察这部书,其中大王开始奠定王业的根基,文王诞生禀受天命,来安抚华夏四方,以及武王自称周武王姬发等,都是殷纣王尚且还在位时的话。而且大王古公佚父的时候,还常常被戎狄胁迫追逐,哪有开始奠定王业根基的事呢?周文王当时只称西伯,怎么能说诞生禀受天命呢?周武王还未取代商朝就已经称周王,这可能吗?所以《武成》这部书不可全信,还不只是像血流漂杵这种一两处失真的记载。至于该书体例编纂的错乱,倒是小问题了。
管晏之言
【原文】
《孟子》所书:齐景公问于晏子曰①: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天子诸侯,无非事②者。春省耕而补不足③,秋省敛而助不给④。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⑤。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⑥。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景公说⑦,大戒于国。《管子内言戒》篇曰:威公将东游,问于管仲曰:我游犹轴转斛,南至琅邪。司马曰,亦先王之游已。何谓也?对曰:先王之游也,春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⑧。秋出补人之不足者,谓之夕⑨。夫师行而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