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论《坛经》禅学思想对般若与佛性的会通
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坛经》中不离世间觉的修行观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出世不离世,入尘不染尘,在滚滚红尘中即身成就。三科指阴、界、入三方面,它是惠能禅学借用唯识学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划分。阴也译作蕴,即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阴;界指十八界,包括六尘、六门、六识;入也译作处,指六根和六境。世界万法可以以三科作总的划分,而其中又有三十六对之分。语言法相十二对,外境无情五对,自性起用十九对,总计三十六对。例如,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邪与正对,痴与惠对。[vii]惠能对世界万法二元对立的划分实际上是让人们超越世俗二分对立的思维,帮助人们出没即离两边,以达到究竟二法尽除,达到直契本性的境界。这是惠能非有非无中道观在具体禅法上的应用。

    惠能禅法中道观要求离两边而处中道,能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则可由无相、无住进至无念而得现自性。般若以现性为宗极,但无相、无住与无念并非循序渐的关系,而是体(无念、真如)用(无相、无住)一如的关系,即体即用,一心无相,则同时具足无注无念;一心无念,自性得显,则同时无相、无住,其内在的根据则在于其特有的佛性论。

    三、非有非无的佛性论

    《坛经》在佛性论上主张佛性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佛性清净,但这也是竺道生以后中国佛性论的主流思想。惠能的革命性在于把抽象的、本体性的佛性拉向人的自性,自性就在于众生现实的当下一心。惠能南宗禅法因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性论和入世情怀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但是,惠能禅学的革命性还应该在于其以非有非无的中道观阐释佛性,融般若与佛性一如于当下一心,并以此作为其顿悟解脱论的理论支柱。

    首先,佛性是不二之性。《行由品第一》中说:

    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佛性非常非无常,事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即佛性是非善非恶、非常非无常的不二之性,此理本就是中观之道。天台智者大师也力图以性具论将中道观融进佛性论之中。《观音玄义》中说:

    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荆但性恶在。

    即修得成佛的人,他本性中善因子得到完全显现,但恶的因子并没有消除,仍然潜在自身之中。但是,此结论与印度佛教佛性即实相和佛性本净的含义不符,而且也不完全符合中观思想。惠能的不二佛性论则使般若与佛性达到精细圆融的理论层次。佛性不二与佛性本净并无矛盾,它们是从不同层面对佛性的解读。

    其次,心性不二。佛性落于自性,自性就在于当下一心。自性虽本来清净但又有迷觉不同,自性之迷觉又在于现实之心的清净与污染。自性与自心是二不离一、一不离二的关系。《疑问品第三》中说: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性坏。

    性是心的本质,没有性的心就不是心,没有性的心也是不存在的,修行在于自心回归自性。性与心是一体多相、一实多名的关系,一心染即自性迷,一心净即自性觉,故顿悟就在于当下一心。

    再次,自心不二。修行在于修心,修心又在于修不二之心,不二之心就是于相离相,于空离空,不落两端,具足不二。不落两端首先在情感上表现为超越好恶、贪厌、谄佞等心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即亦见亦不见。《坛经》中记载惠能曾举杖打神会三下并问痛与不痛,神会答为既痛又不痛。惠能认为,不痛即同木石,痛即同凡夫。神会答法本不错,但关键是他以理论认识来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论《坛经》禅学思想对般若与佛性的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