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论《》中的“自性”与“佛性”
,并不是通过理论上的逻辑推理来破除对作为思辩概念的实体化的自性的执著,相反,如前文所述,《坛经》还宣称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这些话与其说靠近初期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思想,不如说更接近于《大乘起信论》染净一元的真如缘起论,因此我认为,《坛经》向《金刚经》的靠拢以及弘忍和惠能之间以《金刚经》来印心,从某种角度而言可能与《坛经》不假外求、自性自悟的解脱方法论有关。例如《坛经般若品》讲:般若无形象,智慧心即是。又云: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从《坛经》的行文来看,经中对自性的强调,其重点是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惠能那首著名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常被用来证明惠能思想与般若经典之间的联系,查阅现存最古的敦煌本《坛经》中并没有关键的本来无一物一句,取而代之的是佛姓(敦煌原本中的性常作姓)常清净一句。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认为《坛经》对自性的阐述,其出发点并不是对宇宙和人生做语言层面上的本体论或存在论探讨,而是着力于众生本来之清净及与之相应的解脱方法论。既然佛与众生转换的枢纽是自性的迷与悟,故而《坛经》所举之解脱方法的重点在自性自悟,由此高扬了智慧与自力在解脱中的作用,在这层意义上,自性的般若智慧之性在《坛经》中被着重强调。在《坛经》看来,般若智慧,佛的知见都在我们的自性之中。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坛经般若品》),见性所识的也是自性般若。而与之相应的是,《坛经》反对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念念说空,不识真空之人。

    自性不仅具足般若之智,而且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坛经般若品》),又云自性具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针对流行的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思想,《坛经》也将其收摄于众生的内心之中,宣称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坛经疑问品》)。

    三、余论

    所以我认为,《坛经》力求对治某些观点对于经典、净土、佛、以及其他理论之推崇所带来的种种可能之误解和弊端,立足于避开繁复的理论分析、单刀直入,用简捷而又深刻的理论破除人们在认识和接受佛教的过程中所易于产生的一些对象性的执著与分别。《坛经》一方面肯定并强调众生与佛皆同此清净自性,皆有不二之佛性,由此高扬了一种建立在无差别之上的完美的统一性,体现了对生命本质上的乐观和肯定的态度,并为其修行理论提供了内在的基矗另一方面,《坛经》又将佛与众生之差异归结为自性的迷与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坛经付嘱品》)因此理体上的佛性并不意味着放任现实、走极端的无修无证的路子,相反,《坛经》不仅不反对修行,而且给予其指导,并指出了一条明心见性、自性自度的道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论《》中的“自性”与“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