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思想对《坛经》思想之影响
是,据以上材料,可知慧能在觉悟受法时期,和隐居生活的十六年期间,只是一位与维摩诘一样的居士。
慧能这个名字又是从哪儿来的?这是俗名还是法名?这在《坛经》中没提到过。不过在《六祖大师缘起外纪》有有关的记载:
有二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
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
按照上文,慧能应该是俗名,出家之前六祖的姓名是卢慧能。按照佛教的一般常规,师父给弟子传法时或者剃发受戒时,应当为弟子取个法名。如果在受法时或者受戒时,慧能得过法名的话,在《坛经》或者《曹溪大师传》等里,应该是有记载的。但是,现存可据资料上没有这些内容。因此,慧能就是六祖的俗名。后来禅宗的一位大师,即慧能的法孙马祖道一,也是用他的姓马来作为他的法号。
那么,我们又怎么理解弘忍传给慧能衣呢?衣是指袈裟,是比丘受比丘戒后,才能穿的大衣。按戒律,居士不能用袈裟。据上而结论,可知弘忍未给慧能授过比丘戒,那么,为什么弘忍传给他袈裟呢?对这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虽然从佛教威仪形式的戒律来看,以居士身份,不能受袈裟;但是,从以心传心的禅宗说法来看,这是正常的。因为,禅宗认为,佛教是以解脱为本的,慧能虽还没受戒,但既已觉悟解脱,也能受袈裟,也可以称他是解脱宗师。这种精神已经超脱僧、俗为二的观念,体现了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的不二境界。由于有此经历,慧能传法时,也特别强调心戒,即无相戒,超越僧、俗为二的形式差别。他主张佛教根本精神是要当地顿悟成佛,而不是形式上的戒律,也不是拜佛、诵经、坐禅等宗教仪式。慧能把这种执著于形式的人称为小根人。
慧能十六年的隐居生活不是普通修行人那样自愿自作的,在《韶州曹溪山六祖师坛经》里,慧能自说:
某甲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命似悬丝是指生命就像悬丝一样随时都有危险。命似悬丝的生活对慧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是应该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的。慧能在16年里一直过着命似悬丝的生活,所以他一定经常体验当面生死之境,由而深刻体会到一行三昧修行的重要性。所以慧能在大梵寺初开说法时,就提倡定慧体一不二的修行方法,即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慧能把直心解释说:
《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慧能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直心之境,一旦能达到这种境界,这就可以说是当处净土、当处道场。
笔者认为,在《坛经》中表现出来的慧能思想,基本上都是从这些居士生活经历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慧能没有这些长期接触实际生活的艰难的居士生活经历,也许没有如今天这种面目的《坛经》思想。如此来看,我们不难推测到后来慧能宣扬无相戒的僧俗不二精神。因此,要研究慧能的《坛经》思想,我们先要了解他的这些特殊背景。总之,慧能虽然通过《金刚经》发心而觉悟,但从上述的内容来看,不难看出对其思想形成影响最深的还属《维摩诘经》。《维摩诘经》的强烈的居士佛教精神,被有长期居士生活经历的慧能所深为理解和同情,并发扬为有着强烈的居士佛教精神的《坛经》。但是,《维摩诘经》和《坛经》在居士佛教方面的相关性,很少为人重视和指出。而指出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坛经》非常重要。
二、《维摩诘经》不二法门思想对《坛经》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史上,《坛经》是影响最大的禅门经典之一。一般认为,它的思想渊源于《金刚经》的般若思想或者《涅架经》的佛性思想。但是,笔者认为,《坛经》思想并非如此,而是由于《维摩诘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