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与《忏悔录》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想的基石,南宗禅正是从心性本位出发,破除了众生与佛的界限,填平了世间与出世间的鸿沟,扫除了众生成佛道路的障碍,只要明白即心是佛的道理,就算是踏上了成佛的阶梯。
2.自性平等,众生皆能成佛。
这是《坛经》中的佛性论,也是人性论观点。众生是佛即人人皆具备成佛的可能性,与中国儒家的性善说有相通之处,但它本身也是大乘佛教佛性论的发展结果。《涅槃经》中提出一阐提断善根不断佛性,能得菩提的论断,经南朝竺道生发挥为佛性本有说,认为人人皆能成佛;《胜鬘经》中也有众生皆有如来藏的类似提法;《大乘起信论》更是以如来藏为中心理论,提出了真如缘起说,这些观点都成为《坛经》中佛性论的理论渊源。
惠能初见弘忍时,表示他远来礼师,惟求作佛,弘忍当面责问他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怎么能作佛?惠能傲然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简单的三两句话,就把佛性学说扼要提出来了。这种人学观点与儒家的性善论成圣学说有相通之处,和道家的道法自然成至人说也有契合之处,后世南宗禅对众生是佛发挥到道在瓦砾的有情之属,诸如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是此意。
3.自性自度,不假万物。
惠能的佛性论不囿于烦琐的经义,而要求成佛的简易之功,他提出明心见性由于《坛经》把佛性看成是人的惟一本质特征,所以人的本性就是佛性。《坛经》认为人性中一切具备,不假外求,才有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人性广大,无所不包,成佛的条件一切具备,关键在于本性的觉悟。惠能的这一思想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求,乐莫大焉的影响,强调人的心性作用,对宋明心学的理论产生过直接的影响,陆王心学就提出心外无事、无物、无理的命题。
以自我和心为本位,在对自我和心的修证中获得最后解脱,是佛学一切宗派的共同特征。但较之诸家,《坛经》中提倡自性自度,前提是不假万物,却有其独特的色彩和内涵。南宗禅从心佛一体论出发,不认为佛是外在权威,再加上南宗禅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就彻底否定了外来经典的权威。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惠能对那些不识自性即佛和身中净土而念佛求生西方的人大声斥责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南宗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破除了众生与佛的界限,否定了天国,淡化了众生对来世的企盼。这种不假万物权威,反经典的宗风在南宗禅发展到成熟时期就演化为呵佛骂祖的狂禅之风。
4.以慧为主,顿悟成佛,世间即出世间
南宗禅以自性即佛作为前提,把大小乘佛教各派作为成佛桥梁的三学六度的修行方法贬得一钱不值,从而在修行方法上只强调惟此一心是佛,离一切相即佛的般若智,而把其余的视为多余甚至是造业。《行由品》说惠能混迹猎人队伍时,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是惠能为了生存下去能够弘扬南宗禅的顿教佛法,既然躲藏在猎人队伍中,吃肉边菜自然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但吃肉边菜的故事表现了南宗禅对于戒律的全新态度。南宗禅既然强调心性的本位作用,只要明心见性,即可成佛,至于吃或不吃肉边菜并不与能否成佛的宗旨相抵触,纯属外在行迹。
表面看来,《坛经》对戒定慧一律否定,其实对慧还是看重的。惠能就反复强调自性的迷与悟的问题,还则是众生;悟则是成佛的关键,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因为一悟即至佛地。悟是需要智慧的,这不是指一般人的普通智慧,而是一种能够成佛的特殊智慧,它的全称应该是般若波罗蜜。传统佛教宗派认为只有般若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