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坛经》的现代价值
大师处处以身作则,以法明示了持戒的灵活性及戒律的精神实质:

    其一、六祖惠能大师在湖北黄梅得法,接受五祖所传的衣钵继祖位之后,为避免未得五祖衣钵徒众年引起的争执,躲进深山老林的猎人队中避难达十六年之久。在这期间,六祖是如何持戒的呢?他发现被猎人陷捕的活生生的动物,观时节因缘尽量放生。吃饭时只吃肉边菜,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荤,则对曰:但吃肉边菜。正所谓了心不必依文句,吃菜何妨向肉边。假如六祖大师仍然严持净戒,那么大师一定很难存活下来,中国的佛教也就无法改写传统的印度佛教,顿悟之禅也就不能在中国开花结果,禅宗也就无法成为中国佛教的特质。

    其二、梁武帝自以为布施僧众,建塔造寺有无量功德。达摩祖师却说:毫无功德。有人不解此理,便请问六祖,六祖阐述功德的含义时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如果我们能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内心里常常谦下,不贡高我慢;对外行于礼敬,这就是功德。真正的功德是在法身中修,并非可在外相中求。既然是佛子,当以戒为师,就更应该知道谦恭礼敬的道理。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视别人都不如我。六祖常常教诫弟子云:常见自己过,与道既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既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如果是真正持戒之人,就不会看到别人的过失。因为戒是戒自己的,并不是拿来衡量别人过失的工具。如果见到世间人的过失,以为他非我是,自己的心也就不清净了。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检查自己的行为动作,起心动念。古德也云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一切功德都为众生而作,不见别人的过失,不说别人的长短好坏。我们见到别人犯过错,应该将其当儿镜子加以借鉴。告诫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并想办法帮助别人令其改正,而不是宣扬别人的不是,若讲别人的不是,这种人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可见一位真修道者,同时也是个严持净戒者。

    其三,在《坛经》中,有多处道出了严持戒律的精神实质。如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平何劳持戒等等。对于此话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假如行者心地本来纯善,清净无垢,没有贪、瞋、痴等烦恼及过失,就是自性戒了,自然能任运防护身口意三业使无过恶;第二、如果行者心未达到平等,则需依佛言教,严持净戒,时时拂拭尘垢,以期开发内心本自具足之精净无染的佛戒;第三、若行者烦恼尘垢(无、法二执)已除,菩提自性已显,心地平等,无功用行,自然不执著于有相戒。修而无修,无修而修。佛陀制戒的目的:无非是令我们远离过非,使心地清净,安住圣道。当初佛陀在比丘僧团无过失时也未制戒,而是在成道十二年比丘示现犯过之才制定的,并且是随犯随制。即犯一条制一条。可见,佛说诸戒经的旨意是让我们依之如法修行,对治烦恼,破除情执,从而获得清凉自在之法乐。若我法二执已断,仍执著法则反而成病,故法也应破除,《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由此可知:戒是防犯我们过失的保护神,并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枷锁。学人若明了戒律的精神实质,自然就能做到圆融,使戒真正成为截断生死的宝剑,苦海中的舟航。

    二、忏悔罪障的妙方

    众生长时沉溺苦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如《普贤行愿品》云: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地藏经》亦云:我观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可见,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是无法用数字形容、用体积容纳的;若有体相的话,即使是能含万法的虚空也没有办容受。

    平时,我们的衣服脏了穿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坛经》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