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坛经》的基本思想和禅学意义
为举止中,自然也就不会有特别出格的地方;自出家至人灭,他始终保持着正统僧侣的形象。

    第二,推行为善去恶的道德说教

    惠能在说无相忏悔的时候,承认世人先天固有的三世罪障,所以有必要发起大愿,破除从前一切恶业、恶仃,并使之永不再生。大梵寺说法的最后部分,主要内容为宣讲《灭罪颂》,该颂的核心,是说如何灭罪修道。如说世人心中三业元来在,故须向心除罪缘、除邪行正,将三毒恶缘心里洗。在与弟子们的答问中,惠能反复申述除十恶、行十善的意义。如说: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为善去恶成为惠能道德说教的基本内容,他说:

    人我即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烦恼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无我人,须弥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坛经》)为善去恶的修行,也就是去妄存真、破邪显正的过程。这种道德说教与他的顿悟原理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矛盾。它不仅意味着顿教法门也有长期修行的必要,而且还表现为与儒家道德原则的会通。惠能并不像庄子那样,对儒家的道德规范予以严厉批评,而是采取默认的态度。

    第三,通过归依三身佛,宣扬识神不灭的观念

    惠能说法前,先令听众自净心神,这里所说的心神,实际是指心中的识神。在说到归依三身佛时,他说:色身是舍宅,不可归依。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身如来,不见白色身中三身佛。这段话的用意,是强调世人本有佛性,能自悟解脱,但是由于他把肉体看做三身佛的舍宅,则三身佛也就相当于不灭的识神,因而未能摆脱神不灭论的影响。《景德传灯录》卷28载慧忠批评南方宗旨,将其身坏神不灭(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脱皮,人出故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此身中有一神性。舍即无常,舍主常矣。)的主张视为外道邪说,其实这种思想确为惠能所有。《坛经》又说: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这里的无,是指心念断绝之后失去的色身。在惠能看来,法身相当于识神,故可于别处受生。色身有生灭,是无常;识神无生灭,属永恒。

    惠能以革新传统佛教的姿态,排除对西方诸佛菩萨的崇拜以及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信仰,反对糜费财物的布施福田,把广大佛教徒从浩繁的经卷、深奥的教义中解放出来,给危机隐伏的中国佛教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与士族地主经济日渐衰退、庶族地主经济逐步上升的社会环境相适应,顿悟学说表达了一种新的社会需求,标志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前一个阶段行将结束,而后一个发展阶段就要到来。佛教的世间化进程,要求建立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顿悟法门可以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尤其是世俗平民和下层僧侣。

    安史之乱以及此后的唐武宗灭佛、唐末农民战争,摧毁了北方佛教宗派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伴随着中原文化的南移,禅宗思想文化也在南方迅速成长,禅宗走向全面繁荣。但是,惠能时处安史之乱前,士族经济尚未崩溃,社会环境亦未出现剧烈变化。所以,由于时代的局限,惠能思想中保留着某些传统或保守内容,这是不难理解的。处于佛教宗派林立时代的惠能,他所能做到的,也仅限于指出禅学的发展方向。惠能时代,禅宗的全部特征尚未形成,更未获得淋漓尽致表现的条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坛经》的基本思想和禅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