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三题
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于呈偈时,心中恍忽,遍身汗流。由此可知,他那时妄想还未降伏;其偈意亦未忘身。
五祖明日见此偈,虽知神秀未见性,但恐众吵闹。故说此偈很好,令门人炷香礼敬;并告众云: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此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诘问童子,此偈从何来?童子将五祖拟传衣、法之事告之。惠能说:我在此踏碓八个月余,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惠能到了偈前说:我不识字,请上人为我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书已,大众惊异,皆谓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五祖见大众惊异,恐人损害(惠能),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应无所住
慧能,也称惠能禅师(638~713年),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因父亲被贬官,迁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二十四岁受得五祖弘忍禅师的衣、法,成为第六代祖师;三十九岁在广州法性寺,从印宗法师祝发、智光律师受具戒;说法利生三十七载。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云:僧问:时时勤拂拭,为什么不得他衣钵?未审什么人合得?师云:不入门者。僧云: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师云:虽然如此,不得不与他。师又云:直道本来无一物,犹未合得他衣钵,汝道,什么人合得?这里合下得一转语,且道,下得什么语?时有一僧,下九十六转语,并不契,末后一转,始惬师意。师云:阇黎何不早恁么道?别有一僧密听,只不闻末后一转,遂请益其僧,僧不肯说,如是三年相从,终不为举。一日因疾,其僧云:某三年请举前话,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恶取去。遂持刀白云:若不为某举,即杀上座去也。其僧悚然云:阇黎且待,我为尔举。乃云:直绕将来,亦无处着。其僧礼谢。
《坛经》云:次日,五祖潜入碓坊,见惠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来?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应无所住与直绕将来,亦无处着的意思相同;而生其心,即见佛性。应无所住,若不生其心,惠能于言下大悟之时,那就不会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了;更不能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大彻大悟的祖师,所见所语,与大乘经旨符合。我们若有诚心读祖师的语录,也能开发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