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顿悟思想”小议
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若学顿教法,愚人
不可悉。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
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
即长劫轮回。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
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从以上所论可见,《坛经》认为,从宗乘的本旨而言,顿渐本为一宗,并无差异,都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谓无念、无相、无住?慧能解释说: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在这一大段阐述中,慧能用中道思想,详细解释了无念、无相、无住的意义,慧能所说之依据,即大乘的中观思想,同为大乘的北宗禅,自然不会有违此教义,所以,慧能才会认为法即一种,教即无顿渐。那顿渐的差别何在?从《坛经》看,主要在于以下数端:
1.以人而言,神秀在北方,而慧能在南方,故分南北,即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2.以内容而言,北宗与南宗之主要差别在于内心领悟佛法大义之快慢不一样,何以顿渐?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说的便是这一意思。
3.从修行者的根性而言,利根之人为顿,钝根之人便为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立渐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这种解释,很清楚说明修行者因根性之不同,决定其在修行过程中,出现顿渐的差异。
以上所引之言已经非常清楚表明,顿与渐,是两种不同的修行方法,其差异,在于悟道的快慢而已,本质上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出现这些差异的内在原因,在于修行之人根性之不同,两者间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差另Ij。
从上所言,可见慧能并未从根本上否定渐修。但顿与渐毕竟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在慧能看来,主要在于修行者如何体认原始佛教中所言戒、定、慧的修行阶次。依传统佛教教义,修行者要破除迷妄,进入解脱境界,首先在于通过外在戒力的作用,使修行者内心生出定力,主动抵御外在世界的种种诱惑,由此而生出智慧,破除迷妄、烦恼,从而进入涅椠的境界。戒、定、慧三者,有着一定的阶次顺序,修行者须循序渐进;方能达到目的。
慧能顿悟说的革命性,在于打破了戒、定、慧的等次顺序,将戒、定、慧等同视之。此一新的观点,在理论层面上,强调心性的本体作用,破除了对法相的执着;在修行实践层面上,缩短了修行的时间与路径,见西方只在刹那,给予修行者一种极大的自信,显示出一种新的修行方便法门。从下面所引经文便可见出: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
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
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
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
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
定慧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
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
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大师谓志诚曰:吾闻汝师教人,唯传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