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回归实业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
中。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寻求温州的产业结构升级。

    现在,温州经济发展到生产过剩的阶段,“重货币资本,轻人力资本”的后遗症凸显。据公布的2007年数据显示,温州人才总量为89.06万人,其中大多数为技能人才,管理和技术人才的比例不高,高层次人才匮乏;温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只有2家,升级重点实验室只有5家,没有一家国家级的研究机构。

    只有人才,才能提供温州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行业升级,最终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多年来温州千奇百态的畸形财富观、消费观,也反映了温州经济粗野荒蛮的江湖气息。

    华商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卡斯特商学院客座教授、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吴春成先生,与一般经济学者只关注经济运行不同,他对温州的文化发展也倾注了自己的精力,他曾说:“温州不缺乏文化和历史的深厚积淀,但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却相对忽略了丰富的文化行为,同样,现今几乎中国所有的高端俱乐部在倡导财富、享受、美食等过程中,很遗憾地忽略了文化所带给我们的强大而深厚的力量积蓄。”

    2011年8月,温州市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据介绍,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已确立两大目标:“一是就温州市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及温州市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开展全面、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促进各类文化产业项目的研发、孵化,尤其是对瓯绣、瓯塑、瓯窑青瓷等温州传统工艺美术艺术的学术研究,推动其走向精品化和产业化。”

    “温州只有生意场,温州人只会赚钱,温州是文化沙漠”的成见由来已久。全国各地对温州人唯利是图的行为表现集体的“封杀”,认为这种温商行为正是缺少文化底蕴的表现。下面这样一种观点曾经在国内各大论坛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精明的温州人在20年前,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成就了今天的传统制造、商贸业的伟业,在积累了超常规的地区原始资本的同时,也形成了僵硬的创富模式,直接制约了温州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事实是至今温州无一个在市场上叫得响的文化产品品牌,与其拥有的工业产品相比而言,形如畸儿。目前,温州的资本已在投机市场上搅得周天寒彻,让世人甚至对“温资”有了“瘟资”一说。精明的温州人面对鼓起来的钱包,变得好像不再精明了,面对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的历史性机遇,上千亿的“温资”和他的主人视而不见,却一窝蜂地去炒“房”、炒“铺”,让人在怀疑温州人的现代市场眼光和财商的同时,不得不痛心温州人与文化产业的“金矿”擦肩而过的事实。更为严重的是,温州,这座世界级的“大工厂”的周围环境,是一片让人窒息的文化沙漠。

    文化内涵也是品牌魅力、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红蜻蜓的钱金波对此深有感触。

    1995年,事业小有所成,钱金波满心欢喜,拿着生产的皮鞋飞赴意大利,找著名皮鞋设计师Marlogce鉴定。后者却当头一盆冷水泼来:“我对你的皮鞋的质量、款式满意,但我只能给你打90分,那10分是文化附加值,你没有。”为了10分的差距,他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打造鞋履文化,创办了鞋文化博物馆,他说:“在我们的鞋文化博物馆里,是把从远古时代开始的历代历朝的鞋子的演变历史做了些展览。但在博物馆里,你可能无法看出,这跟红蜻蜓的鞋子、市场、卖场到底有什么联系。是的,这两者之间看上去好像毫无关系。在我们红蜻蜓10年来对鞋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悟出了两句话,一句话是:潮流的轮回;另一句话是:文化的延续。”

    钱金波还曾经这样说,他毕生的精力就是要拉近商品与文化的距离。从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角度而言,钱金波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简介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目录 > 第三章 回归实业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