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心旁骛,力不足
业要做强做大,仍然需要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及扶持。因为资源操之于政府之手,被授权者又没有获得对等的契约资格,因此,后者的财富保有及增值便非常地不稳定,这便造成了两个景象,其一,民间商人集团被迫向政府索取特权契约,造成市场竞争的灰色和不公平,权贵食利阶层因此而滋生;其二,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受政策波动的影响非常巨大,存在强烈的不确定性。”

    随着温州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温州商人迫切地需要更进一步拉近与政府的关系,以获取更多的机会。政府官员权力寻租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温州官员杨秀珠、杨湘洪、高金熙、吴长柳等东窗事发后,又牵扯出一系列行贿的温州企业。甚至一度出现这样的调侃之言:“在温州,当官真是高风险职业。”

    制造业向投资、房产、矿产等领域拓展,没有一定的政府背景支撑,私企就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近10年来,官商相携的关系得到极大的积累。在温州人的概念中,花钱建立有利的圈子是必需的也是值当的。而借助政策和政府的平台,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后盾,站在政府的肩膀上,近水楼台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已经成为温州人的“共识”。

    费正清曾经说过:“中国商人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从古至今,这一观念都得到了传承。据媒体报道,2006年,温州市公开招录449个公务员,引来近3万人网上报名,最热门的岗位引来400人角逐,其中有不少民营企业主子女。在温州这片盛产老板的土地上,近年来,“公务员报考人数与聘用岗位之比竟然屡创新高,持续居浙江首位。”对此,温州学者马津龙分析,温州老板在想方设法谋求可靠的“政治地位”。

    数据显示,2002年,温州公务员报考人数与聘用岗位之比为19:1;到2005年,跃至34:1;2006年又攀升至44:1,近年来都在50:1以上,且屡创新高。温州成为浙江公务员报考人数最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城市,2010年6月,市环卫处8个“80后大学生粪便处理工”岗位,竟引来1102人报名,招聘人数与报名人数之比接近1:140。

    随着“温商从政”的欲望增长,“政转商”的故事也在温州流行。1990年开始,数例县级以上官员辞职经商的案例出现,集中爆发期是在90年代中后期(其中代表性人物包括:原温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徐国林,原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邹丽华,原平阳县委书记、市委副秘书长董希华,原洞头县委书记、市政府副秘书长叶正猛,原市经委副主任、乡镇企业局局长钟普明,原永嘉县委书记谢炳清,原温州市委副书记、后任省信访局负责人何树鑫,原永嘉县副县长李浩然等。)。最为轰动的事件是2003年,以温州市副市长吴敏一为首的四位省直辖市政府要员同时辞职从商。

    不管是自主创业还是进入企业任职,温州官员下海潮中最为成功的当属现南都集团总裁、原浙江省委书记秘书周庆治。

    周庆治在1991年下海经商,凭借多年从政积累的人脉,也依靠对政策方向的准确把握,其生意如鱼得水迅速发展。从贸易起家,如今周庆治在房产、投资、基建等领域多有建树。2002年,下海经商的第十一个年头,周庆治以1.45亿美元的身价排名福布斯富豪榜第48位。

    然而,也许正是其多年的政治生涯背景,周庆治保持着高度的神秘,数十年来他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其南都集团,连一个对外展示的网站都没有。

    种种迹象表明,温州民营企业已不再死心塌地干实业,更多地以权力支撑而野蛮涨大的行业兴起。

    多年后,温州地下钱庄爆发资金链断裂,如一团麻绳,牵扯出大大小小无数的银行职员、政府官员。最大的浙商非法集资案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简介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目录 > 第二章 心旁骛,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