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五、违反排中律的诡辩术
    ——引言——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任何正确的思维都有明确性。在同一思维、议论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要么A,要么非A”。公式表示,在A和非A这两个矛盾判断中必有一个是真的,排除了存在中间的可能性。

    同不矛盾律一样,“要么A,要么非A”这条逻辑规律,是对客观事物间存在的质的差异性的正确反映。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议论过程中,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应同时否定,即“不能两不可”。

    诡辩论者违反排中律的诡辩手法主要有:含糊其词,模棱两可;调合折衷,貌似公正;编造“复杂问语”,诱人上当;以及以强凌弱,蛮不讲理,等等。

    ——实例分析——

    01 “苏模棱”的为官之道

    唐朝武则天做皇帝时,有一个名叫苏味道的宰相,此人虽然颇有文才,但做官不行。他做了几年宰相,为了保住个人的地位和安全,处理任何事情总是含含糊糊,这样办也行,那样做也可,从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和意见。他有自己的一套为官之道。他说:处理事情不能作出明确的决断,否则,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职的责任。只要“模棱”以持两端就行了。根据苏味道的这个特点,当时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苏模棱”。

    排中律要求我们的思想和言论具有明确性。排中律的根本特点是规定两个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因而如果对两个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就违反了排中律,思想必定失去了明确性。上面讲的那位唐朝宰相,他在处理问题时,对于两种互相矛盾的处理方法,认为“这样办也行,那样做也可”,这既违反了不矛盾律,也违反了排中律(同时断定两个矛盾判断皆真,蕴含着断定两个矛盾判断皆假)。其目的是为了推卸责任,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苏味道类型的人。这种人为人处事刁钻圆滑,八面玲珑,随波逐流,毫无原则。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从不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而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不可捉摸。如列宁所说,他们“在两种互相排斥的观点之间像游蛇一样回旋,力图既‘同意’这一观点,又‘同意’另一观点”《列宁选集》第1卷,1972年版,第499页)。这是故意违反排中律的一种诡辩手法。

    02 “好好先生”

    有一个“好好先生”的民间故事说:

    从前有个教书先生,与人谈话总是顺着对方的意思说,从不讲别人不喜欢听的话。因此,大家都叫他“好好先生”。有一天,张三与李四吵架,张三去请他评理,“好好先生”听了后,连声说:“张三你对,李四不对。”第二天李四也去请他评理,“好好先生”听李四说完,也连声说:“李四你对,张三不对。”后来张三和李四同时去请他评理,“好好先生”对他们说:“你们都对,你们都对。”“好好先生”的老婆听了,忙问他:“他们都对,那谁不对呢?”“好好先生”笑着说:“娘子你说的也对。”

    既然张三与李四吵架,说明二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是相互矛盾的,把“好好先生”前后对张三和李四说的话合起来看,那就是“张三对,李四也对”,并且“张三不对,李四也不对”,这就既违反了不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这位“好好先生”为了讨好张三和李四,就在两种矛盾的观点面前“和稀泥”。而当他的妻子对他的那种“模棱两可”与“模棱两不可”的怪论提出疑问时,为了不得罪妻子,他又对妻子说,你的疑问“也对”。这样,“好好先生”就使自己陷入了十分可笑的诡辩。

    03 你对被害人是否早就怀恨在心

    秘鲁《金鱼》中有一段故事:

    瓜达卢佩号渔船船长拉巴杜因走私大麻叶而贿赂一位渔工,渔工不干,同船长发生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诡辩术逻辑分析简介 >诡辩术逻辑分析目录 > 五、违反排中律的诡辩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