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宣传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意义
根据地的领导人对于军事教育在扩大和巩固军队,保卫革命根据地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并身体力行参加军事教育活动,从而有利地推动了艰苦战争环境中根据地军事教育事业的发展。1932年1月西北反帝同盟军成立后,刘志丹就在部队中开办了军政干部训练班。1933年又创办了随营学校,既学习军事知识,又扫盲识字。1934年3月,南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随营学校在南梁改办为红军干部学校,后学校迁址豹子川张岔乌鸦寺,改名“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成为一所培训红军干部和地方干部的军政学校。刘志丹兼任校长,习仲勋兼任政委,吴岱峰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马文瑞、蔡子伟等为教员。学校“住房全部是土窑洞,有些是在干校成立后,学员们自己动手挖成的,门窗因陋就简,用木材和木棍做成,室内盘土炕。……学员主要来自部队中下级干部,还有少量地方干部。没有什么正规的教室和教材,给每人发根铅笔和一点麻纸,教员在台上讲或在黑板上写,学员们做笔记。干校的生活也很简单,主食是黄米,蔬菜很少,但羊肉常常吃,大家叫它‘黄米杠子烂羊肉’,生活得很愉快”。学校开设政治、军事、语文、政权建设等课程。当时军事课由刘志丹亲自讲授,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军事素养和有关游击战争的知识水平。吴岱峰、马文瑞、蔡子伟等分别教授政治、语文、政权建设等课程。学校共办了三期,第一期1个月,第二期70多天,第三期3个月,共培训军政干部322名,被分配到红军、游击队、赤卫军和边区政府工作,都成了陕甘红军和南梁根据地的中坚,有效地加强了军队力量,巩固了根据地政权建设。

    部队中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对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部队收编了部分当地武装,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对于改造这些部队,非常重要。为改造这些部队,红军领导和战士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计划地给他们上政治课,向他们宣传马列主义,讲革命的道理和革命的胜利前途,讲国民党的反动、卖国行为。军队中开展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提高这些部队的觉悟,坚定他们的立场,起了重要作用。

    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对开启民智,提高群众政治觉悟和受教育程度,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革命后备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陕甘边苏区党政军组织在发布政治、军事、经济等政策和法令的同时,也发布了文化方面的政策和法令,明确地规定陕甘边苏区实施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教育政策,指出对政治上清楚的知识分子,一概相信并分配适当工作,明确了边区的文化教育政策主要是兴办列宁小学,推动农村青少年教育。

    根据地领导人的重视是以列宁小学为代表的根据地普通教育和群众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早在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南梁成立初期,根据地领导人为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就着眼于下一代培养,促进群众教育的工作。刘志丹精辟地论述了指示的重要性,从历史发展轨迹中总结了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指出:“没有知识会犯更大的错误,历史上农民起义总是失败”,“人无知识就变得愚昧狭隘”。为办好普通教育,边区政府委派文化委员长蔡子伟同志负责筹办陕甘边根据地的红色学校——列宁小学。刘志丹、习仲勋、蔡子伟等根据地领导不仅以身作则,亲临学校讲课、作报告,传播革命理念,宣传斗争形势,而且关心学校的具体建设工作。当时学校的笔、墨、纸等教学用品缺乏,刘志丹就从陕甘边军事委员会的经费中挤出30元送给列宁小学做经费,习仲勋也从边区政府的办公用品中挤出笔、墨、纸送给学校,以解决学校教学的需要。列宁小学在霍建德、高敏珍、胡兆阳、张景文等学校领导和教员的努力下,在南梁革命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和广大群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简介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目录 > 二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宣传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