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〇二、论西北红军与西北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和特点
团。红二十七军八十二师及其前身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有中共陕北特别委员会(书记先后为杜衡、吉国祯、赵伯平、马明方、崔田夫)、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马明方)。

    1935年初,已经形成具有相当区域的陕甘边和陕北两个苏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下辖富西、富甘、赤安、华池、庆北、合水、安塞、赤淳、中宜、新宁、新正等11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和代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4个县的南区苏维埃政府。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先后下辖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赤源、秀延、延川、延水等9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中共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原安定县,今子长县)周家硷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统一领导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的党、政、军组织。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的建立,标志着西北根据地的形成。1935年9月到10月,红二十五军、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先后长征到达西北根据地,发展壮大了红军与根据地,其区域在鼎盛时期,东临黄河之滨,西到六盘山下,北起长城,南至桥山,曾经建立过陕甘边、陕北省、陕甘晋省、陕甘省、陕甘宁省、陕北东地区、神府特区、关中特区,先后领导53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西北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或革命委员会中党的组织、政权组织、地方武装领导机关及下设机构完备,土地改革、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卓有成效,有力地保障了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西北红军是中国北方武装斗争的一面旗帜。从1927年开始进行武装斗争,几经曲折,1931年秋建立游击队,1932年底建成正规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到1935年9月,连同游击队数量达近万人(包括先期长征到达西北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一直战斗至抗战爆发。其创建的西北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多块根据地中唯一仅存的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建立了一个稳固的落脚点,是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2.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策应了南方红军的战略转移

    参加长征的各路红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和战斗在西北根据地的红军,虽然没有直接参加长征,但也通过各自艰苦卓绝的斗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同样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西北红军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策应了红军长征。中央红军长征后,蒋介石调陕、甘、宁、晋、绥五省军队6个师30个团约5万兵力,向西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根据地军民密切配合,在以刘志丹为主席的西北军委统一指挥下,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略战术,历经十余战,解放了六座县城,歼敌8。00余人(包括民团3000余人)。在20多个县的广大农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将游击区扩大到30多个县,主力红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和地方游击队扩大到近万人,将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大江南北红色区域遥相呼应,使蒋介石在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和“围剿”西北红军中南北不能相顾,兵力分散,客观上减轻了长征中红军的压力。

    1935年7月,蒋介石发现中央红军有向西北转移落脚的意图后,又调集阎锡山、高桂滋、井岳秀、马鸿宾、马鸿逵、张学良、杨虎城等部队达10万之众,由其亲任西北“剿匪”总司令,向西北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妄图一举歼灭西北红军,使长征中的各路红军无立足之地。在刘志丹的指挥下,西北红军先后在慕家原、定仙塥、横山等战斗中获胜,给敌以重创,使晋军龟缩在黄河东岸,不敢西犯。此时,首先迎来了红二十五军从鄂豫陕根据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简介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目录 > 〇二、论西北红军与西北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