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〇二、论西北红军与西北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和特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高举土地改革的伟大旗帜,坚持武装斗争,在全国建立了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和30多支正规红军。这些根据地和红军大多分布在中国南方,而建立在北方的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建立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统一领导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党的组织和红二十六军(亦称陕甘红军)、红二十七军(亦称陕北红军),因而称为西北根据地与西北红军,其规模之大、斗争之艰苦、坚持时问之长、对中国革命贡献之大,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土地革命初期,共产党人在陕西及其边界地区积极开展武装斗争,相继创建了渭北、陕甘边、陕北、鄂豫陕、川陕等数块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周家硷联席会议后,在刘志丹等的正确领导下,西北红军粉碎了蒋介石集团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使陕甘边、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统一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发展壮大。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多块根据地中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一块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75周年之际,研究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及特点,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北红军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1.西北红军是中国北方武装斗争的一面旗帜

    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共陕西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共产党人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武装反抗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从1927年10月到192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先后在陕北和关中组织发动了清涧、渭华、三原、旬邑、淳化、澄城、麟游等武装起义和交农运动,尤其是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更是意义重大,一个是打响了西北地区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一个是规模最大,开军队起义与农民起义相结合之先河,在西北地区首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上述起义虽然坚持的时间不长,都被反动派镇压下去,但是它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陕西的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它在西北人民面前竖起一面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西北共产党人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同时为后来的武装斗争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一大批干部,刘志丹、谢子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中共陕西地方组织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兵运工作,1931年秋,刘志丹终于在陕甘边界的南梁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亦称陕甘边界游击队)。10月,陕北游击支队(晋西游击队与保商武装)辗转来到南梁,与南梁游击队会合,次年初先后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先后担任总指挥。1932年底经中央批准,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后改编为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相继为王泰吉、刘志丹、杨森,先后辖五个团。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及其前身创建了巩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了中共陕甘边特别委员会碉溺黔刘志丹与西北革蒂根据地研究(书记先后为金理科、泰武山、张秀山、惠子俊、李生华、李景林)、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先后为刘志丹、刘景范)、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

    1932年后,陕北的武装斗争已成燎原之势,在中共陕北特委的领导下,相继组织了十多支红军游击队。1934年7月建立了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9月在游击队总指挥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红军陕北独立师,翌年1月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二师(师长杨琪,政委张达志),先后辖四个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简介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目录 > 〇二、论西北红军与西北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