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西北反帝同盟军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林锦庙会师后,南梁游击队和由晋西游击队、陕北商贩保运武装改编的陕北游击支队,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和训练,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公开地打出红旗,创建工农红军的条件日益成熟。1932年1月,会师部队在陇东正宁县柴桥子正式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县三嘉塬的细嘴子村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从此,镰刀斧头的红旗,在陕甘边界高高飘扬,西北红军正式诞生。西北红军部队的诞生使陕甘边革命斗争进入了土地革命的新阶段,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在陕甘边地区逐渐形成。
一、西北反帝同盟军的组建
(一)西北反帝同盟军的成立
早在1931年12月,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队在庆阳新堡休整期间,中共陕西省委派荣子卿来部队传达了省委的指示:根据‘九·一八’事件后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形势和西北地区革命形势的变化,会师部队应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南下陕西关中地区,创建平原根据地。当时的陕西省委受“左”倾思想的束缚,指责南梁林锦庙会师及部队在陇东的活动是“单纯的军事投机”,①断言南梁一带“完全是荒山,几年为土匪的骚扰,入口密度稀到极点,大革命的影响丝毫没有,行动上完全没有办法。”④因此,他们要求部队先向陕西三水(即今旬邑)、淳化,甘肃正宁一带发展,然后,向陕西关中道移动,进军西安附近的平原地区,建立所谓的城市苏区。④受这种思想的限制,会师部队不可能就地完成整顿和改编,并投入开创南梁根据地的斗争,这样就使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的开创工作整整向后推迟了两年时间。
1931年12月底,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离开新堡、悦乐,按照陕西省委的指示,沿子午岭西侧南下,击溃陈珪璋部两个连的阻击。1932年1月初,部队到达正宁县东北的柴桥子村驻扎。在这里,谢子长主持召开了全体军人大会。会上陕西省委代表荣子卿宣布“西北反帝同盟军”正式成立,谢子长任同盟军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杨仲远任参谋长,同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北反帝同盟军委员会,谢子长任书记,刘志丹、荣子卿任委员。西北反帝同盟军下辖两个支队:第一支队由原陕北游击支队改编,支队长师储杰,编为三个大队和一个警卫队:第一大队(大队长阎红彦),第二大队(大队长杨鼎,副大队长吴岱峰),第三大队(大队长雷恩钧,副大队长陈玉清),警卫队(队长白锡林);第二支队,由原南粱游击队改编,支队长刘志丹,参谋长朱理凯,军需马锡五,亦编为三个大队和一个警卫队:第一大队(大队长赵连璧,副大队长刘景范),第二大队(大队长杨培盛,副大队长白冠五),第三大队(大队长贾生财,副大队长谷聚山),警卫队(队长刘丕杰)。两个支队共约700余人。在两个支队中都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以保证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
成立大会上,举行了授旗仪式,由中共旬邑县特支书记第五伯昌授军旗。谢子长、刘志丹、荣子卿都在大会上讲了话。会场群情振奋,掌声雷动。会后,西北反帝同盟军即向正宁三嘉塬转移,并在三嘉塬一带整训待命。
西北反帝同盟军在三嘉塬整训待命期间,以各种形式向贫苦农民宣传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铲除封建剥削,摧毁封建政权,建立苏维埃政权,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办事的军队等革命道理。加之西北反帝同盟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群众打成一片,这就使长期遭受兵匪残害和封建地主豪绅压迫的陇东人民对西北反帝同盟军产生了良好的印象。许多青年农民纷纷参加部队。正宁一带的农民还用民歌的形式表达了他们对西北反帝同盟军的热爱和对红色政权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