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管理之于任正非如同价值之于巴菲特
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听起来是不是太一般了?两个答案都很平常,哪家稍微知名一点的企业不会这样说呢?但关键是华为这样去做了。我们只需看到,“做出世界级企业”这个“核”足够清晰,充满中国性、挑战性、开放性—真的是很好的“湿雪”,可以滚出大大的雪球—它可以粘起其他很多东西,几乎包括了一家企业内部所有的东西,因为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向世界级水准靠拢。而且,世界级还是符合华为员工的心理需求的。华为为什么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光是工资高、内部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世界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甚至对员工来说这是第一因素。世界级意味着职业乐趣更丰富、工作挑战更大、利润更好、行为更规范、制度更合理……这些对年轻人都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这也许会更累,但这个代价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在哪家企业、单位工作不累呢?华为员工每天在做的就是直接参与到与世界级企业的较量中,或是追赶或是学习,或是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并不比外国公司的差多少,甚至一样好、更好,参与感、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华为20多年的发展让华为人这种参与感、自豪感坚实而具体。

    管理,对任正非的重要性,如同价值之于巴菲特,也可以说是任正非的“唯一”企业价值观。他对管理的创新与改进,是长期坚持不懈、乐此不疲的。

    我用“唯一”这个词,是出于模仿任正非的决然态度,意思是指在华为一切都是管理问题。华为的众多口号和运动,归根结底就是这两个字:管理。在《华为基本法》中,有一句关于人力资源的经典说法:“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初读会觉得有点别扭,这是一种表述的不经济。在一位管理学教授或写文章的高手那里,这么长的语句是没有力度的,更好的表述应该是:“员工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或干脆就用广告语:“以人为本”。细看《华为基本法》,这种表述的不经济之处比比皆是,表现为加了很多定语和形容词。比如第一条:“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们要成为世界级企业”呢?对于任正非这位实在、简朴、直接、直率的企业家,写文章不喜欢用形容词应该是很自然的,为何在《华为基本法》这么一份严肃的文件里却如此不经济地使用语言呢?我认为是因为这些句子的关键词不是“员工”甚至也不是“世界级”,而是隐藏在定语背后的“管理”。

    写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多说几句《华为基本法》了。

    每次有人提到《华为基本法》时,我的感觉都是很怪的,我不认为那是一份适用的宣言和经典文本。但我一直觉得那是对管理的呼吁—我甚至清晰地记得任正非在《华为基本法》讨论会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一定要加上去,只有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说完后他并不理会大家的反应,若无其事地拿起会议桌上的香蕉,剥开,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的脸上带着不明就里的笑意,目光从桌子这头扫到那头……这是他不经意流露出的自得。他很少会流露出这样的情绪,可见他对“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这个表述是多么满意。

    《华为基本法》为什么表述得那么不经济?

    这是有意而为的。“我的身上最主要的优势是对逻辑及方向的理解,远远深刻于对语言的修炼。如果用很多精力去练语言,可能我对逻辑的理解就会弱化。我放弃对语言的努力,集中发挥我的优势,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任正非的这一段表白让我很好奇,老是去引用,它实在耐人寻味。一来它透露了任正非的心思之细微、缜密,二来任正非能这样说,表明他的心态非常开放、放松—这在最近华为接班人传闻、华为高管开微博、华为向美国政府发出公开信等事情上得到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任正非这个人简介 >任正非这个人目录 > 管理之于任正非如同价值之于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