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生命线
防备日军的到来,守桥的中国部队事先就在大桥上安放了炸药,并且派了一队宪兵在大桥上维持混乱的秩序。日军派便衣队化妆成中国的难民,混在难民队伍里,也赶到了离惠通桥不远的地方。这时,从桥东来了一辆大卡车,它要逆行过桥。守桥的宪兵当然不许这样,命令它退回去。但是车主据说很有来头,他不服从宪兵的指挥。宪兵命令马上将卡车推下江去,车主又不同意,还大哭大闹。宪兵一时着急,以“防碍执行军务罪”把车主拉到河边,一通乱枪把他打死了。这时,身着便衣的日军已经来到了桥头,他们听到枪声,以为中国士兵发现了他们,于是,日军从衣服里抽出枪来就打。中国士兵这才发现日本人已经冲到了桥上,他们二话没说,点燃了导火索。日本人不顾一切地往桥头冲,但晚了一步,大桥“轰”的一声炸断了。从此,日军再也没有越过怒江一步,中日两国军队在怒江两岸形成对峙局面,直到两年后大反攻开始。
惠通桥被炸毁,日军疯狂的脚步终于在怒江西岸停下。但中国唯一的一条国际运输线也因此被切断。
滇缅公路被切断以后,运输队司机们找不到工作,生活没有了着落,十分痛苦。白天他们只能在昆明南前街、金沙坡等地方流浪,晚上没有旅馆睡,就睡在防空洞里。在王亚六眼里“那种生活,跟乞丐差不多”。
随着滇缅公路的切断,国内的战略物资也变得更加匮乏。龙启明当时是驼峰飞行员,据他回忆说:“当时的公共汽车都是烧钢炭、烧木炭,一般的私家车都是烧酒精,根本没有汽油。”龙启明当时开吉普车,装了一点汽油,他有时候就帮忙放一点点给别人。在那个战略物资极度匮乏紧张的年代,这样的事情就是贪污汽油,一旦被抓到就要处以枪毙。
蒋纬国说:“长这么大,目睹父亲脾气最坏的时候,就是缅甸战败那段时期,中国最后一条通道彻底被截断后,父亲明显憔悴,整个人一下子老了许多,那些天,身边的人连大气都不敢出。”
忧心忡忡的还有美国总统罗斯福,他很清楚,如果中国军队因失去物资支援而战败,中国战场上的100多万日军就可以抽身投入太平洋战场,到时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条生命线——驼峰航线
1942年4月29日,罗斯福电告蒋介石,表示美国一定要打破日军的封锁,重新找到一条把飞机和军火送到中国的有效途径。
1942年5月,中美两国根据美国国会通过的《租借法案》开辟了从印度的加尔各答、汀江通往中国昆明的空中航线。执行运输任务的是美国陆军航空运输总队和中美合资经营的中国航空公司。这条空中航线从印度汀江起飞,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怒江,直至中国昆明的航线。飞跃高耸云端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由于绵亘起伏的高山陡谷很像骆驼的背峰,故称为“驼峰航线”。
那时候,所有人要想进入中国,飞跃“驼峰”是唯一的路。
很多人认为飞行驼峰航线不是疯了就是做梦,因为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经常有暴风雨出现,高层强风和机身结冰现象也威胁着来往的飞机。
刚刚飞行驼峰航线不久的吉福德·布尔便遇到了汽化器结冰的问题。一次飞行中,布尔发现他的两个引擎都失灵了,于是他试着把燃料加到最大,然后打开汽化器,但却没有任何反应。他又尝试用了所有可以用的仪器,希望能够让飞机飞过山脉。而此时,飞机却开始向下滑落,飞向白雪皑皑的雪山……
当年布尔还很年轻,只有二十四五岁,但他已经是一个老飞行员了,也开过很多飞机,那些飞机也都没有汽化机加热器。最后的关头,布尔没有放弃,他再试了一次,突然,啪的一声,引擎回火了,然后开始运转了,于是他又拉动引擎,试着爬升,引擎逐渐运转正常,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