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黄埔军魂
    亲历者

    张访朋——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生

    易庆明——黄埔军校第十四期学生

    王用中——黄埔军校第十四期学生

    张修齐——黄埔军校第十五期学生

    宋锡善——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生

    饶平如——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学生

    李颂卓——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学生

    “成为预备军官后,军装就不一样了。”王用中说。

    张修齐回忆说:“我们刚到的时候,师长就讲了:‘你们这些学生,在学校里边搞军事演习的时候,那个敌人是假的,他不打你的,现在到这个地方来,你们在敌人面前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战争是怎么回事,你们在学校里不知道,你们自己到战场上去看。’”

    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如若过于强调背景,缺乏个人的鲜活的故事、细节与情感的叙述,注定会让人觉得百般空洞与枯燥。整篇编导手记写下来,像是在作论文,但我始终难以从这空洞与枯燥中跳出来,暂且这样,我想,黄埔军校的将领们,他们的命运也注定要与这跌宕起伏的历史息息相关!

    郭一予在《我对黄埔军校的片断回忆》中写到蒋介石对学生的严格:“我记得有个学员因为违反了校规受处分,被关在禁闭室里大哭,恰逢校长蒋介石经过禁闭室,听到哭声,马上说:‘革命军人是有价值的、自爱的,犯了校规受处分,认错悔改就是了。哭!丧失了革命军人人格,错上加错,再加禁闭三天。’”

    “黄埔”一词淡出人们视线多年,大多数人们知道“黄埔”时,它被定义为蒋介石培养嫡系的一己之私,完全背离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的初衷。在“黄埔”被提及的时候,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是强调最多的。

    历史,当然需要多一些层面的了解。北伐不必说了,抗战却需“斟酌”。

    这一集亲历者的讲述中,以十四期至十七期黄埔军校学生居多,印象深刻的是李承勋和张访朋两位老人,他们报考黄埔军校的初衷源于1925年,那个春天,他们被孙中山和一群年轻的学生军所打动。

    英雄般的偶像,总是让人羡慕,然而,探寻历史,发觉荣耀背后的代价却异常沉重。淞沪会战,自1937年7月至11月4个月间,有一万多名黄埔军官牺牲在抗日战场上。黄埔一期生胡宗南战后回忆道:“黄埔部队多已打完,无人撑持……吾人必须努力,培养第三期革命干部,来完成未来之使命。”

    淞沪会战,一批批黄埔将士在战场上倒下去时,更多的青年学子迈入了黄埔军校的大门。

    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于1939年曾说:“看来敌军抗日力量的中心不在于四亿中国民众,也不是以各类杂牌军混合而成的200万军队,乃是以蒋介石为核心、以黄埔军校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中央军。在历次会战中,它不仅是主要的战斗原动力,同时还严厉监督着逐渐丧失战斗力意志而徘徊犹豫的地方杂牌军,使之不致离去而步调一致,因此不可忽视其威力。黄埔军校教育之彻底,由此可见……有此军队存在,要想和平解决事变,无异于缘木求鱼”……

    创作中,看到过这样的文字:“鬼子的武士道精神就是杀人很凶,蒋介石说它赶不上黄埔精神。”

    我的疑问是,黄埔精神到底是什么?

    王用中是黄埔军校十四期学生,上学之前就已经打过忻口会战。1940年毕业,后来担任连长,战至抗战胜利幸存下来。70年后,他仍能大段地背诵当年上课时教官的讲话。

    王用中复述了一段蒋介石的讲话:“蒋介石说:‘你们是步兵,现在各战区牺牲的官长挺多,特别是下级军官不够用,让你们去牺牲去。我们为什么下这么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的抗战2简介 >我的抗战2目录 > 第五章 黄埔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