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盟军桥梁
<span class="center">汤毅强(中国驻印军第50师148团第三营翻译)
1944年,我正在浙江大学念大三。校长竺可桢先生号召同学们报名参军,担任翻译官。我便与92位同学首批报名参加了军委会的考试,成绩下发后即向印度出发。
在新津机场,来了几位美军空管人员教大家使用降落伞。他特别告诫,“驼峰”航线经过喜马拉雅山脉,气候恶劣,又有日机中途拦截,若是看到机内红灯一亮,则表明敌机来攻击。如果机门打开,只有跳伞了!说得大家都捏了一把汗。跳伞的关键是跳出机门后不能立马拉开胸前的张伞手柄,否则伞一弹开就会被呼啸而过的机尾截断!接着他又关怀备至地叮嘱,正确跳法应当是跳出机门,默念one three housand(一千,两千,三千),相当于自由落体3秒钟,飞机已前去好远了,再打开降落伞,便万无一失了!美国战友这么细致的交代,我很难忘,而这一次经历更让我难忘。
飞越“驼峰”时,警报红灯忽然亮了!大家意识到日机来袭,都警觉起来。美籍空管人员出来看望了大家一次,见没有骚动,冲我们笑笑又回到驾驶舱。其实大家内心都很怕机门打开,那样就不得不跳伞脱险了。我手抚胸前的开关把,又回忆了一次登机前所上的那一课。几分钟后,红灯熄了,耳边传来一声长长的叹息,大伙儿都松了一口气!飞机过了“驼峰”,放眼望去,白雪皑皑,雪线下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气温也渐渐升高,大家脱下毛衣,兴奋地交谈起来。
到了印度,军委外事局驻雷多办事处主任告诉我们,远征军50师奉命调缅北作战,一批翻译官将派往该师值勤。级别待遇是同部队少校级,除国内工资外,还享受同级卢比补贴(我当时做翻译官拿的津贴是一个月180卢比)。大伙儿于是乘上了由黑人士兵驾驶的10轮大卡车正式奔赴前线。就这样到了新平洋基地,接受了保卫前进指挥部和机场的战斗任务。我们团的美国联络官组组长是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职业军人,也是国内著名的橄榄球投手,就连从军,也还将橄榄球随身带上。这位贝乞勒上校的投手名气也不是吹出来的,我曾见过他轻轻一投就去了40多米远的距离。不久,又换了一位联络组长,名叫卡勃林格中校,应征前是一名中学校长。
随军战斗的翻译官责任特别重大,由于国内的军官大多不懂英语,而发给的军用地图又全是英语版本,所以翻译官的工作很繁重,也曾闹出过不少误会。听说我军在密支那有一个团遭遇“围困”(surrounded),等待支援,却被翻译官错译为“投降”(surrendered),以致竟未前去支援。所以后来改用中文下达指令,以免出错。
在军训中也出现过不少语言沟通导致的困难。有一次,翻译没听懂美籍教官的讲述,反复对教官说:“Pardon me!”(原谅我)教官很是光火:“God damned!”翻译官双手一摊:“teacroubled t to learn than ours!”(是的,你们的中文可比我们的语言难多了!)
半个月后,营里换了个联络官汉默(hanmer)少校,他还带来了四位盟友。等我与他们混熟了之后,被告知汉默少校有一个绰号“钉锤少校”,但我左想右想也没想出原因为何。指挥部左翼的保卫任务一下达,我们便进入杳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向目的地进军。
林内乔木遮天,大风也吹不进来,脚边全是各种杂草。尤其可怖的是那不到一寸的山蚂蝗和疟疾蚊。我们昼夜行军,实在累得不行,再停下来休息。联络组的美国大兵从驴背上取出特制的吊床,用绳子固定在树干上,约莫半米高。上为雨布,下为厚帆布,四周还